乾隆的养生御膳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李代北 乾隆时代的清宫御膳,基本上是由三种不同菜系组成——满族风味、明宫风味、江南风味。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一个。究其高龄之由,与其重视养生、讲究食疗有关。清朝建国初期,满族遗风尚存,仍保留原来的饮食习惯。到乾隆时代,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清宫御膳的配制和烹调技术逐步考究。《清稗类钞》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了常州天宁寺和苏州寒山寺,并与僧侣共进斋素。他久食珍馐百味,偶吃新鲜素膳感到别有滋味,十分高兴地说:“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哨鹿节次照常膳底》亦记载,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时,即席点了两道菜,一是茄泥,一是拌豆腐,以之清口开胃,颐养精神。 乾隆御膳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食疗和食补,以求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其次是严格按照御膳食单配制,不许改动,不得串味。在每天的御膳中,必须搭配一二种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药膳。如有壮肾阳、益精血作用的烘鹿肉,滋阴养胃、补肺益肾、健脾止泻的山药鸭羹,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口蘑萝卜青菜汤,健脾消食、止咳平喘的萝卜豆腐汤等。到了春夏季节,还选用时鲜蔬菜和野菜佳果等入馔,常用的有韭菜炒肉、小虾米炒菠菜、炒茄子、拌黄瓜、菠菜炖豆腐、松子炒白菜、苗陈泡酒、榆钱蒸饽饽等。据说,乾隆皇帝很喜欢吃豆腐,且每日必备,倘若膳桌上没有豆腐做的菜,必亲自点要,有时候还亲制豆腐菜单,让御膳房照方配制。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年近古稀的乾隆皇帝,身体有些虚弱,常患腹泻,他考虑是脾、肾两虚所致,命太监胡世杰传旨御膳房制作具有健脾扶阳作用的八珍糕,并详细说了原料、剂量和制作方法。自此,每日膳毕送茶时,随进八珍糕四五块,从不间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