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农合,乡村医生怎么办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一位乡村医生的苦恼 近日,青海省的一位乡村医生给记者写来一封信,诉说新农合给乡村医生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新农合在农村的推广让群众享受到国家对农民看病的优惠政策,但乡村医生却在其中缺位。”他写道,“近年来村级卫生所的不断改观、完善,设施、专业技术人才已形成规模,给群众不出村就近看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服务好、成本低、经济实惠,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然而,村级卫生所却没有作为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不能让农民看病报销,有些病花小钱不出村就可能得到治疗的,由于不能报销,群众却要到几十里外的乡级、县级医院治疗,给农民群众造成了经济上、身心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他说,除了农民看病不方便,对乡村医生收入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为了报销,老百姓大部分都去卫生院了,现在卫生院病人明显多了,而卫生所病人少了许多。“乡村医生还有没有发展前途?” 抓住“地利人和”优势 面对新农合,乡村医生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也引起乡村医生们的讨论。 在一个医学网站的论坛上,一位乡村医生给面临新农合定点机构竞争的村卫生所出了几个主意: 第一,开展特色专科,选专科的同时要避开医院的特色。如医院的中医科不怎么样,村卫生所就可以选择中医科。乡村医生不能够局限于只是看简单的病,要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第二是改善就医环境。医疗这个行业是卫生环境要求相当高的行业,卫生所要是不像个样,对于吸引病人也是很困难的。 第三是降低价格。“一个病在医院花1000元,报销57%,大概病人自己出400元,乡村医生就少收点,只收350元。我们只有发挥自身灵活的优势才能够争取到病人。”乡村医生说。 还有乡村医生表示,面对新农合,乡村医生过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自己的医疗实践技术能力、服务态度,还有治愈率。“合作医疗是对大病补助,农民一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到大医院治疗,则舍近求远又耗时,去的还是少。我们有了‘地利人和’的优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他很有信心地表示。 新农合不应排斥乡村医生 根据调查,新农合参合农民看门诊57.64%在村卫生室,37.76%在乡镇卫生院,合起来有超过95%的农民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门诊看病。有关专家认为,由于有一多半的参保农民是在村卫生室接受门诊治疗,因此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需引起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如果让乡村医生游离于制度之外,不仅会影响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更会对村级医疗机构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在实际中,由于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补偿工作量大,特别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不易到位,在许多没有计算机管理条件的县,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的难度更大。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目前有的试点地区出现了大处方等问题,部分乡村医生受利益驱动,医患合谋,套取门诊统筹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胡善联表示,有的门诊统筹县仅限于对乡镇卫生院的门诊开放,就是考虑到村医门诊报销手工操作,程序复杂,工作量大,随意性强,不利于监督,因此不得不把大量的乡村医生排斥在门诊统筹制度之外。 门诊统筹“进村”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7月,卫生部已发布通知,要求在全国1/3以上的县市区实行门诊统筹,许多乡村医生也将参与其中。 今年,安徽省宣布,2011年在全省实现门诊统筹。作为全国最早试行门诊统筹的3个省之一,安徽省自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停止“家庭账户”,推行门诊统筹。门诊统筹“扩面”的同时,运行管理日益科学化、精细化,全省完成了深入到村的摸底调查,村卫生室数、信息化建设水平、补偿资金支出等各项指标得到精确统计。 根据安徽省统计,仅在2009年第一季度,安徽全省门诊统筹共补偿283.85万人次,占全部门诊补偿人次的80%;共补偿资金5881万元,占门诊补偿资金的7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省南陵县的一位乡村医生表示,从2008年实行门诊统筹报销直补之后,村卫生所的病人增长了100%。 有专家表示,新农合进入村卫生室,不仅有助农民受益面的扩大,小病能够及时、就近治疗,并能在家门口报销,大大提升了参合农民满意度。同时有效增强了参合农民的健康意识,促进了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曹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