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医述说“60年”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韩凤琴 鹤壁市淇县西岗村卫生所村医王宜泉,今年60岁,与共和国同龄。王家四代从医,王宜泉在村里已默默工作了40余年。 一走进西岗村卫生所,顿觉眼前一亮。单就外观就能看出这是所新建的卫生所,很漂亮、很规范。诊室内,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四五个病人躺在床上输液,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聊着天,门口还竖着一台柜式大空调。 60年农村卫生变化大 谈及60年身边的变化,王宜泉感慨万分:“1959年、1960年,生活标准低、那时候人吃不饱,各种树叶野菜都吃过,现在家中冰箱里鸡鸭鱼不断,吃不完,吃野菜倒成了稀罕的啦。” “住的方面,以前我们兄弟三个挤在3间平房里,现在我们家上下楼加起来700多平方米,各种电器都有,电脑也买了。” “感受最深的是卫生方面的变化。以前的诊所是一间旧房,一支体温计、一个血压计和一个旧出诊包。现在这个诊所是去年8月份市政府出资建成的,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五室分开、统一集体产权、统一规范管理。政府给配备了消毒设备、观察床、诊断桌椅及必备的医疗器材等,听说下一步市卫生局还给我们配备婴儿泵、电脑呢。” “标准化卫生所建成后,改善了就医环境,老百姓感觉很方便;作为医生来说,工作环境好了,消毒等各个方面都比过去正规了。尤其是实行了新农合政策后,乡亲们看病越来越方便了,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啊!”王宜泉高兴地说。 “现在农民看病越来越方便了,我们家有个感冒发烧的都来这儿看病。王医生看得好,也不贵,感冒了有时候花一块钱打个针就好了,很方便的,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看病了。”正在输液的沙窝村村民李树光对记者说。 细节服务为乡亲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了室内墙角放的一把轮椅和一个自制的木头凳子。“这是我们自己出钱买的轮椅,有的病人行动不方便,有了轮椅就好多了;那个大便椅也是我们自己做的,考虑到一些偏瘫病人输液时上厕所不方便,就用这个,看着虽然不好看,但用着很方便,呵呵!”王宜泉笑着说。 记者不禁为他们这种一心一意为病人着想的举动感动,一个小小的细节竟考虑得如此周到。 父子齐上阵 王宜泉的儿子王泽永30多岁,从小在药铺长大,耳濡目染,长大后也做了一名村医,和父亲并肩行医。 “每天5点起床看病,中午忙了就在诊所凑合着吃。都是乡里乡亲的,很有感情,宁可多跑几趟路,为的是他们早点把病看好!” “这都是附近村里来看病的,一般都是感冒、伤口感染、小儿肺炎及阑尾炎之类的常见病。村里一共有4000多人口,属于我们服务范围内的大概有1000多人,每日门诊量100多人。”王泽永介绍。 如今王宜泉和他的儿子在村里颇受人尊敬。“王医生他们态度可好了,从来没见他们急过。晚上村民有个急病,打一个电话,王医生就到家了,俺有病都爱找他看。”西岗村的王小英说。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王宜泉这样的医生常年坚守,默默奉献,越来越多的农民才能享受到足不出村、亲人般的医疗服务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