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DID)又称药物诱发的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一(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基本类型】
一、 临床分类
可预期(70%~80%):是药物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如:药物作用增强型、副作用型、毒性型、首剂综合征、继发型、撤药综合征。
不可预期(20%~30%):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与个体特异质有关,如:不耐受型、特异质型、变态反应型。
二、病理分类
器质性: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缺损型、萎缩/坏死型、赘生型、血管栓塞型、充血和水肿型、变性和浸润型。
功能性。
三、原因分类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制剂、药物的使用等。
患者因素。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药物热:多见于抗生素、苯巴比妥等。
水肿:性激素、钙离子拮抗剂等。
肥胖: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肢痛:异烟肼、红霉素等。
二、 呼吸系统
咳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5%~20%)。
咯血:吡喹酮等。
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哮喘: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抗生素等。
三、 消化系统
腹泻:抗生素或非抗生素引起。
腹痛:红霉素、呋塞米(速尿)等。
黄疸: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菌药、抗精神病药物等。
消化道出血:NSAIDs、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胃肠穿孔:NSAIDs、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药源性肝病:抗菌素、抗结核药物、NSAIDs。
胰腺炎:利尿剂、抗肿瘤药。
四、 循环系统
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
高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心肌病:抗肿瘤药、抗寄生虫药。
五、 药源性肾脏疾病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NSAIDs、四环素类、多肽类、两性霉素B、利福平、海洛因、甘氨苯喹、顺铂、甘露醇等。
急性间质性肾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多肽类、万古霉素、利福平、NSAIDs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Ⅲ型):丙基硫氧嘧啶。
肾前性急性肾衰:两性霉素B、ACEI、NSAIDs。
肾后性急性肾衰(尿路梗阻):磺胺类、吡醇羟乙酯、抗肿瘤化疗药。
慢性间质性肾炎:NSAIDs、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马兜铃酸等。
慢性肾炎:两性霉素B、顺氯氨铂、环孢素等。
六、 皮肤:皮疹、中毒性表皮坏死、血管性水肿、血管炎。
七、 神经精神系统
肌阵挛、惊厥、癫痫:快速输入青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利多卡因、巴比妥类等。
头痛:血管扩张药、NSAIDs、皮质类固醇等。
听神经、平衡功能损害:氨基糖苷类、红霉素、氟喹诺酮类、抗肿瘤药、襻利尿药、水杨酸类药等。
视神经损害:乙胺丁醇、洋地黄类、磺胺类等。
八、血液系统
溶血性贫血:氯霉素、磺胺、伯氨喹等。
白细胞(WBC)减少: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氯丙嗪、头孢菌素、磺胺类等。
血小板降低:解热镇痛药、呋塞米、利福平、异烟肼、氯霉素、磺胺等。
凝血功能障碍:头孢菌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