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5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5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5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5期第4版
 
 

村医有大爱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周峰 张丹
  “村医”,在乡邻们心中,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称谓。村医,意味着有求必应、早出晚归,意味着在严冬的深更半夜听到病人敲门,也会毅然起床穿衣走进冰天雪地中。在本乡本土,十里八村百姓中间,村医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大爱。
他,一夜出三诊
  他的名字叫邱家志,家住大别山区新县香山湖管理区付山村方畈街村民组。从1969年1月至今,他行医已有40余年。
  2008年11月16日晚8时,在山区农村,是鸡狗安宁,人已入睡的时刻。在这寒冷的冬夜,邱家志刚刚清理好当天使用的诊断器件准备休息时,本村菜边村民组周某前来求医,称妻子高某可能突患急性食物中毒。邱家志不顾一天的劳累,急忙背起药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经过检查、问诊、用药、观察,高某病情好转。
  22时许,邱家志刚刚回到自己的家,正想钻进被窝睡一觉,突然间电话铃声响起。电话中,领村的张某央求邱医生快到自己家来一趟,说他的姐姐和妹妹两人精神失常,闹得家人和邻居都不得安宁。邱医生清楚,姐妹俩是因为父亲刚刚病故造成的精神失常,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他快步如飞赶到病人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诊治,包括针灸疗法。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治疗,姐妹俩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当时,屋外虽是天寒地冻,屋内的邱家志却大汗淋漓。
  天刚拂晓,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邱家志刚入睡3个小时,门外又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是周某不放心妻子高某的病情,让邱家志再到他家给老婆打上一针。邱家志不顾一夜的劳累,赶紧穿衣起床来到病人跟前。
  这一夜三诊,邱家志只收了病人50元的药费,但却赢得了乡亲们最真挚的感谢与尊敬。
他,两次护送转诊病人
  他是新县新集镇挪房湾村村医郑元祥,今年已有60多岁。从医40年来他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民行医,疗疾除病。不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他总是奔波于方圆20平方公里的乡间崎岖小路上。他常说:“只要农民兄弟病情需要,我会舍弃一切,及时出诊。”
  2008年冬季,家住新集镇小木城村民组的村民徐某患胆囊结石。凌晨3时,徐某的家属敲开了郑元祥家的门。郑元祥不畏山区小路难走,起身披衣下床。他一边询问病情,一边准备药箱药物,一边扣衣服钮扣,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小路。稍作检查之后,他确诊病人患了胆囊结石病,需要立即入院治疗。在患者家人的匆匆准备下,郑元祥亲自将患者护送到新县人民医院安置住院。由于手术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家住林冲村上朱冲组的肖某患有脑血栓病,已有69岁,平时吐字不清,行动不便。2009年7月2日中午,肖某的家人求医上门,让郑医生前去诊病。为了对病人负责,给病人节约最佳治疗之间,郑元祥诊断病情后,冒着酷暑亲自护送肖某到上级医院治疗。肖某出院后,郑元祥又前往家中输液陪护。
  从1969年开始行医的他,从不收取出诊费,只收成本费,并对困难患者全部免费治疗。群众有个头痛脑热、大病小疾,只需打个电话,他就即时出诊。他被当地村民誉为“我心中最信赖的好村医”。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村医们,用他们无私的爱温暖了村村寨寨,如辛勤的园丁般呵护着乡亲们的生命之花。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