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玉玺 王平
在叶县廉村乡大刘庄村乡村医生杨槐卿的诊室里,诊桌前左侧的墙上,贴有一张大红纸,上面用毛笔字写着《医德规范》,内容共分9条,上面用最朴实的语言写着医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医德规范》不是出自哪一级管理部门,而是杨槐卿自我约束的产物,内容是杨槐卿自己想的。
杨槐卿说,这医德规范是他的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就不会做有损形象的事情。对于从1962年就开始行医的杨槐卿来说,这也是他行医48年的行为规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月20日下午,同村村民王某到村里的代销点为孙子买零食,走到一个拐角路口时,被从侧面过来的一辆自行车撞上,当时左手背被自行车把刮了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大口子,血流如注,赶忙来到村卫生室治疗。
杨槐卿给她检查后发现,可能是伤及了血管,必须去乡卫生院处理。随后,他给伤者用纱布进行了包扎止血,又让老伴王君拿出几百元钱交给伤者,嘱咐赶紧乘车去医院。
伤者在邻居的照顾下走了,走时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什么时候还钱。杨槐卿说,乡里乡亲的用不着“谢”字,都在心里记着呢。
杨槐卿的医术是跟着父亲学的,他的父亲是一名民间中医。上个世纪6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他先是在村里当卫生员,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1971年,他被抽调到县医院工作;1977年,他被抽调到廉村乡卫生院工作;1978年,他回到了村里集体卫生室;1980年,村集体卫生室解散,他开始个体行医至今。
杨槐卿行医的初期,正赶上农村卫生“土方上马”,靠着“一把草、一根针”搞农村防疫和医疗工作。“疟疾大会战”时期,他带着防疫药品走村串户给村民发药,后来又随着工程队到处跑,在工地上搞防疫和医疗工作。
1975年,杨槐卿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省级劳动模范。对于一个社员来说,那是一个无上光荣的称号,虽然因为当年发洪水,杨槐卿没有能亲自参加劳模表彰大会,但是依然是社员心目中的英雄。
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条件,很多患者是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不少急腹症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因为缺医少药,年纪不大便离开了人世。这样的事情,时刻刺激着杨槐卿的心。他醉心于钻研医术,力求诊断准确,不耽误患者的病情。
杨槐卿说,“大病不误诊,就是功德”。几十年来,很多乡邻因为杨槐卿诊断准确,转诊及时,恢复了健康。这是让杨槐卿最得意的事情。
在他影响下,爱人王君也逐渐走上了行医的道路,还考取了乡村医生证。夫妻俩夫唱妇随,在村里为乡邻们的健康服务。
儿子长大了,也学了医,博士毕业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杨槐卿时常嘱咐儿子,要恪守医德,“没有大病,绝对不能说成大病,当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不是赚钱的”。
前几年,儿子儿媳年年邀请他们夫妇俩去省城安享晚年,杨槐卿和老伴终究还是没去。“俺们村在三县交界处,交通不方便,村里就这一个诊所,如果走了,乡亲们咋办?”
前年,杨槐卿家新盖了房子,一座两层的楼房。根据上级的要求,杨槐卿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的标准。“想都想不到,国家(省里)还给补贴两万块钱呢。我才60多岁,还是老党员,还得再干几年呢。”
说起农村卫生,杨槐卿有自己的一些担忧:村里没有年轻医生,当前的药价还有点乱。杨槐卿是《医药卫生报》的忠实读者,看出来他对河南省卫生系统实施“五大工程”非常理解:“‘五大工程’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了!农村卫生事业得有年轻人来继承,条件也需要改善,俺们看到了变化,高兴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