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4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4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4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4期第4版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孙 燕

    【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此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自然界中,人是其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在大流行时,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孕妇感染此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易感性:人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是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部分病人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全身疼痛等,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并发症】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心肌炎、肾炎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尿常规:一般正常,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发病早期有血清和尿淀粉酶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血清学检查:一、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二、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三、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表现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痛。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实验室诊断:对于无腮腺肿痛或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
    鉴别诊断:一、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三、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 :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一般不伴急性感染症状。四、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  疗】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儿童15毫克/千克静脉滴注,疗程5~7天。有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能使腮腺炎和睾丸炎症状较快消失。
    对症治疗: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头痛和腮腺胀痛者可应用镇痛药;睾丸胀痛者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
    颅内高压治疗: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者,可应用20%甘露醇1~2克/千克静脉推注,每4~6小时一次,直至症状好转。


    孙  燕: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感染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2001年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修学习;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近20年,擅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多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多次外出讲学;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郑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
   (坐诊时间:每周二、周四上午  联系电话:0371-61688271)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