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
麻醉镇痛药:吗啡——直立性低血压;呼吸抑制;肠蠕动减慢(便秘);药物依赖;急性中毒等。
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苯胺类(乙酰氨基酚)——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胃黏膜刺激(胃出血、胃溃疡);肾脏毒性;大剂量致出血倾向;Reye综合征(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流感病人服用水杨酸盐导致Reye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增至35倍);耳鸣、耳聋;皮肤损害。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直立性低血压;芬噻嗪类——呼吸抑制作用;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嗜睡、淡漠、无力等;减弱肠运动和分泌——肠梗阻;肝脏毒性、黄疸;过敏反应、皮疹、剥脱性皮炎;内分泌系统紊乱等。
抗癫痫药:剂量过大——嗜睡、眩晕、复视、共济失调;肝脏损害、肝坏死;巨幼细胞贫血、药物依赖;致畸——胎儿妥因综合征;过敏反应。
苯二氮 类: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影响运动和神经功能,大剂量——呼吸抑制、共济失调、药物依赖。
循环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
强心苷类: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定向力障碍、视力模糊、黄视症、绿视症;心血管系统——快速性心律失常、抑制房室传导、抑制窦房结。
β-受体阻滞剂: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呼吸系统——诱发支气管哮喘;神经系统——疲倦、抑郁、睡眠紊乱、幻觉;内分泌、代谢——低血糖、脂代谢紊乱、反跳现象。
调血脂药:他汀类——胃肠道反应,肌痛、肌无力、肌酶升高,横纹肌溶解;贝特类——胃肠道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烟酸类——皮肤潮红、痛痒,胃肠道反应,肝功能不良,黄疸,血糖,血尿酸升高。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
中枢神经系统:氟喹诺酮类、大剂量——青霉素脑病、泰能、氯霉素。
听神经损害:氨基糖苷类。
视神经损害:氯霉素、乙胺丁醇。
肾脏毒性:氨基糖苷类、糠肽类、四环素类、磺胺药、多黏菌素类、头孢菌素类、两性毒素B。
肝脏毒性:四环素类、红霉素、磺胺药、抗结核药等。
血液系统毒性:贫血——氯霉素;白细胞减少——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凝血机制异常——头孢类。
胃肠道毒性: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磺胺药。
心脏毒性:QT间期(心室除极与复极的时间间期)延长——喹诺酮类。
二重感染:四环素等。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属天然药物的范畴,在慢性病治疗中疗效肯定,副作用缓和,但配伍不当产生有毒物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的中毒和死亡病例报道,在使用上不正确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
毒性中药分类
第一类:砒石(红砒、白砒),水银。
第二类:生白附子、生附子、生马钱子;生乌头、生川乌、生草乌、生天雄;斑蝥包括青娘虫、葛上亭长、地胆;红娘虫;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藤黄、生甘遂;洋金花;闹羊花;生千金子;生天仙子;蟾酥;轻粉;红粉;红升丹;白降丹;九分散、龙虎丸、九转回升丹;四生散。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合理用药难辨别,辩证不准;药物质量难判断;用药疗程长;配伍不当;炮制失度;管理不善,错用伪品;中药的成份复杂;个体差异;剂型失宜。
小贴士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史,尤其是特异质患者。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师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抗甲状腺药时,检查血象。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应注意药物的迟发反应(delayed effect),这种反应常发生于用药数月或数年后,如药物的致癌、致畸作用。
(详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