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乡村医生第1期第1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期第2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期第3版
 
2009年乡村医生第1期第4版
 
 

急诊医学——抢救生命 缓解症状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乡村医生掌握常见的急救技术,对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救治效率、稳定患者病情有很大好处。本期课堂,我们着重讲一下我国农村急诊体系的建设和农村常见急救技术的基本要点,随后我们将逐步讲解各种常见急症的识别与处理。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急诊医学救助患者是不分病种的,而且只处理疾病的急性阶段,而不是全过程。它的任务是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直至安全转诊。
  急诊医学的特点:一、救治对象是任何一个处于健康危机中的患者,包括创伤、急产、宫外孕、糖尿病酮症、中毒、昏迷、休克等各种急症患者。二、救治任务是立即给予有力的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伤痛,使临床状态趋于平稳,从而能够接受进一步的治疗,然后转诊到其他相应科室。三、急救突出一个“急”字,所谓“急”是指病人的病情急、治疗要求急,所以应强调时间观念,要分秒必争。四、病情变化快、病人的流量不可预测,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我国农村医学急诊体系的建设
  我国农村急救医疗网的建设应依托农村的三级卫生网,这不仅可满足农村急诊急救的需求,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卫生资源,使有限资源效益最优化。在三级卫生网急救功能定位中,村卫生室的功能及任务包括:初步的现场急救,及时、合理地转送患者,基础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院前急救,即对患者实施简易的现场急救措施,如简易的外伤处理、固定、包扎、徒手心肺复苏等,并遵循就近的原则,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当地交通状况,决定适时地将患者转送到最近的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等医疗机构。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业时,村医应首先奔赴事件现场,了解基本情况,同时向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报告事件发生情况、伤病人数、事件涉及范围及严重程度。
  如果属于原因相对明确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对全体村民进行宣传和健康教育,并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扩散;如果属于原因不明确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立即报告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并协助疏散人群,抢救人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当地交通便利状况、事件是具有传染性等情况将患者转移到上级医疗机构;对高度怀疑为烈性传染病者,应先就地隔离救治,立即上报,待上级医生诊断后决定是否转院,并在村内建立有效的隔离防护网,做好村民的防护和自我防护工作,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农村常见急救技术基本要点
  一、现场救护的注意事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患者的A(气道)B(呼吸)C(循环),保证给予患者生命支持。A.气道情况:判断气道是否通畅,有无呼吸道梗塞。B.呼吸情况:呼吸是否正常,特别应注意是否有张力性气胸及连枷胸。C.循环情况:包括心跳、血压和脉搏。
  二、心肺复苏:为便于记忆,也可概括为A、B、C的顺序来叙述。
  A.畅通气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常后坠,呕吐物或异物可造成气道阻塞。因此,心肺复苏应首先设法畅通气道。常用的方法是:(一)仰额抬颈法:术者右手置于前额,向后加压,使头后仰,左手的中指、示指置于患者的颏部托其上抬,程度以唇齿尚未完全闭合为限。(二)仰额托颌法:术者位于患者头的上方,双手置于患者同一水平处,将双手的第2、3、4指放在患者下颌缘处,向前上方抬起下颌,同时,用双拇指推开患者的口唇;用掌根部及腕部力量使头后仰。此手法可使舌根离开咽喉后壁,呼吸道便畅通。如有颈椎骨折,不宜用仰头抬颈法。实施时注意不要将手指压向颈前颏下软组织深处,以防压迫呼吸道。若呼吸道有异物阻塞应即刻清除。
  B.人工呼吸:迅速进行人工呼吸是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口对口呼吸是最有效的方式。
  确认被抢救者呼吸道通畅后,术者用一手托起被救者下颌,另一只手的拇、示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用口唇严密包盖患者口部,用适当的力量向患者口腔内吹气,每次吹气1~1.5秒,约800毫升气体,以可见患者胸廓抬举动作为准。吹气结束后,术者迅速将口唇移开,同时放松患者被捏紧的鼻孔,以利被动吐气。在口周外伤或张口困难等情况下,术者深吸气后,以唇盖住患者鼻孔,向鼻孔内吹气,同时用手将患者颏部上推,使上、下唇闭拢,呼气时放开。
  复苏开始时,先连续快速吹气4次,可使患者肺部充分换气,及维持患者呼吸道内的正压,同时触摸患者的桡动脉,如有搏动而仍无呼吸,则按12次/分的频率进行人工呼吸。如无搏动,则应在人工呼吸的同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C.人工循环:复苏时,人工建立循环的方法有胸外按压和胸内心脏按压两种,现场急救多采用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时急救者双手手指交叉重叠,以一手掌根(多用左手)放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肘关节伸直,借助肩部及上半身力量垂直向下按压。当患者胸骨下陷3~5厘米时,即突然放松压力,但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一般按压频率为100次/分,为保证重要脏器尽快达到有效血供,按压之初可使频率加快至100~120次/分。胸外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相配合,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15:1。
  胸外按压不当可造成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但是不能因此而用力过小,因为如果压下深度不够则按压即为无效。
  (详见《农村卫生人员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手册》)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