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文摘版——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31期文摘版第1版
 
2009年第131期文摘版第2版
 
2009年第131期文摘版第3版
 
2009年第131期文摘版第4版
 
 

民生疾控谱就华彩乐章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 岩  通讯员  李 红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铿锵脚步,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在全体疾控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队伍建设规范过硬、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应急处置体系反应迅速、重大传染病防治卓有成效、疾控事业全面发展……
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是原市预防保健中心,组建于1986年,当时只有一个综合办公室、13名职工;2003年,借助国家对疾病控制机构的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国债建设资金300万元和财政配套资金,倾力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大楼;2005年12月,在原预防保健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工总数增加到79人; 2008年5月该中心整体搬迁新址办公。新疾病预防控制大楼的建筑面积有7756平方米,仅实验室的面积就达2000余平方米,共有2个万级洁净实验室、1个局部百级洁净实验室、2个生物安全Ⅱ级(常压)实验室、1个生物安全Ⅱ级(负压)实验室和PCR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气相色谱室、液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质谱室、尿碘实验室、理化实验室等共19个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2台(件),可以开展87项检验检测项目。新疾病预防控制大楼的投入使用和高标准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功能,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队伍建设高效过硬
      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打造高素质团队入手,强化培训、加强教育,建立了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精干队伍,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该中心在队伍建设上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龙头,以每月一读为载体,以科技大课堂活动为阵地,大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引进高学历专业实用人才,引导职工广泛参加在职教育,定期组织岗位技能练兵,加快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该中心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以增强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根本,以质量建设年、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学习型单位创建、和谐单位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该中心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竞赛活动,积极组织义务奉献、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该中心的活力;健全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了健全的管理体制。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该中心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而且夯实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科技实力大幅提升
      科技水平体现发展实力。一直以来,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将科技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倾斜,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形势,该中心积极开发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筹集巨资引进新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鼓励职工开展科研技术创新,大胆奖励新型实用技能,形成了科技创新的热潮。近年来,该中心共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引进购置前沿仪器设备10余台(件),可以同时为社会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如食品、生活饮用水等)卫生检验、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检验、室内装修空气污染检测、血样及尿样中微量无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艾滋病初筛与确证检测等上百项检测项目。一改建站之初,实验室设施简陋、设备欠缺、技术简单的落后形象。
      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各业务科室积极开展科研技能和业务理论创新,科研创新的氛围空前浓厚,科技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该中心的检验所创新开展的空气中苯系物检测和毒鼠强中毒检测,填补了该市空白;消杀服务部开展的鼠密度检测和田鼠解剖实验,为鼠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该中心主任医师吴彦领研究发明的水净化装置,填补了省内在这区域的空白;结核病防治所研究的结核病卫生经济学研究科研成果和慢性病防治所开展的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都获得了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各项研究成果已在经济社会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反应迅速
      疾病控制,重在预防。秉承民生疾控理念,肩负呵护健康重任,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足应大急、防大疫、平战结合、快速反应,成功处置了各种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用责任和忠诚践行着服务为民的庄严承诺。在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场上,该中心的疾控人如同冲锋陷阵的战士,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工作日和星期天,所有人员分成8个工作组,明确职责、精诚合作,科学组织疫情处理、消毒、流调、咨询和宣传等防控工作,确保了三门峡无一例非典确诊病例。由于表现突出、成绩卓著,该中心于2003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7年在陕县“7·29”淹井事件和卢氏县特大洪涝灾害等重大事件中,该中心的疾控勇士们再显身手、身先士卒,用科学防控的铜墙铁壁构筑了保护健康的牢固堤坊,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着三门峡疾控人的心。灾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克服疾控大楼搬迁等重重困难,快速成立了由14名防疫勇士组成抗震救灾防疫队,紧急筹集资金购买了应急帐篷、消杀器械、药品、防护服、睡袋、背包、雨衣、雨靴等救灾防病物资,于5月19日在省卫生厅统一组织下赶赴四川安县灾区开展救灾防疫工作。该抗震救灾防疫队员扎身距北川29公里的安县迎新乡灾区一线,冒着余震,吃住在帐篷;忍受炎热,开展工作。该抗震救灾防疫队结合灾区防疫实际,精心组织消杀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严密实施疫情监测、科学开展水源消毒、规范处理人与动物尸体、全面落实综合防疫措施,经过40余个日日夜夜的忘我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迎新乡政府特地为该抗震救灾防疫队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三门峡市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还被河南省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指挥部评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红旗支队”。
疾病防治卓有成效
  “防控疾病,呵护健康”,重任在肩的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盯重大疾病防控形势和任务,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防控了各种传染病和重大疾病的流行传播,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艾滋病防治成绩突出。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渠道开展防艾知识宣传,广泛普及艾滋病预治措施,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监测,规范设立了自愿咨询门诊,全面提高了社会群众的艾防意识。为有效降低吸毒引发的艾滋病发病率,该中心于2008年3月开设了全省第二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统一向吸毒人员提供美沙酮药品维持治疗服务,减少了吸毒现象的社会危害,保障了吸毒人员的身体健康。
  结核病防治成效显著。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了病人和药品的科学管理,强化了对病人的家庭督导访视,加大了结核病防治宣传力度,加强了结核病网络专报和疫情信息管理,及时对未转诊病人进行追踪,确保结核病防治DOTS覆盖率达100%、肺结核病人治愈率85%以上。
  流行病控制效果明显。该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实施时审核、日统计、周、月、年分析疫情管理制度,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该中心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非典、人间禽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病、霍乱、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免疫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普种规划疫苗,集中开展流行疾病的强化普种,积极开展了麻疹和AFP病例监测,定期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以乡为单位的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以市区为单位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88%、农村达到98%以上;被卫生部授予“计划免疫先进集体”。
  地方病防治扎实有效。通过采取食盐加碘、病区改水改厕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了碘缺乏病、克山病、布病等威胁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相继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布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得到了控制,“大脖子,拐把腿”已难觅踪迹。
       职业病防治措施得力。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开展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性和经常性的卫生学监测与评价。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及职业病诊断,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慢性病防治深入有效。以高血压病行为干预为重点,积极开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在全省首家与美国癌症协会中国地区种子基金项目国际机构合作开展《医务人员劝阻病人吸烟》控烟项目,通过创建无烟医院、医务人员率先戒烟和劝阻病人吸烟为突破口,打开全市控烟工作新局面。
  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面加强了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2008年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34%,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4.93%,住院分娩率达95.07%,高危妊娠管理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10.66/十万,婴儿死亡率控制为5.49‰。认真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等法律证件的管理发放工作,加强了辖区幼儿园、托儿所的卫生保健管理及新生入托体检工作,保障了儿童身心健康。
      几经辛劳,几多收获。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抢抓机遇,破浪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树立了负责任的疾控卫士形象。
      面对荣誉,三门峡疾控人不骄不躁;放眼未来,三门峡疾控人信心满怀。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贾巷真深情地说:“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成就未来。经济建设的发展腾飞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疾控事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有力借助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新局面,为三门峡市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