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临颍县人民医院新院区隆重启用
五十八年风雨历程 今朝再续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乐 山 王 平 戴 俊 通讯员 李祎盟
医院名片
临颍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51年3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康复、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县及周边县区近百万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
现有在职职工613人,高级职称医技人员33人,中级职称医技人员180人,开放床位700张。
新院区占地面积为8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7000平方米。拥有内科(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血液、肿瘤、肾病、内分泌等专业),外科(普外、脑外、泌尿、胸外、肝胆等专业),骨科(骨创伤、骨病、关节脊柱、显微外科等专业),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放射科,电子胃镜,彩超室等3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设有ICU(重症监护室)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高档病房,技术实力雄厚。
医院拥有磁共振、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东芝500毫安X光机、美国纽邦呼吸机、日本ALK四维彩超、血液透析机、碎石机、柯达CR成像系统、电切镜、澳柯玛器械消毒机、腹腔镜、膀胱镜、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等万元以上大型先进医疗设备120多台(件)。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工作方针和科技兴院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医疗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该院社会群众满意度达98.5%。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临颍县人民医院将于11月9日收获建院58年来最喜人的硕果——新院区建成并正式启用。
临颍县卫生局局长李贵云说:“临颍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启用,是临颍县卫生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临颍县副县长黄耀春说:“临颍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启用是临颍县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009年5月16日,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到临颍县视察工作,对临颍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作出高度评价:“临颍县人民医院设计标准高,建设质量好,配置规格高,是一座现代化的县级龙头医院。”
58年来,临颍县人民医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医院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今年河南省卫生系统“五大工程”的实施,又为该院发展加入了助推剂,医院开始加速度前进。
借“春风”创标兵
58年的发展历程中,临颍县人民医院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曾经在风雨中飘摇。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医院领导和全院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临颍县人民医院开始驶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硬件建设渐渐跟不上发展需求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以宋丙安院长为首的医院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全院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决定把医院从狭窄拥挤的老城区搬迁到交通便利的新城区。这一想法得到了临颍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筹资,一个1.1亿元的项目上马了。2007年10月11日,新院区建设正式开始动工。
新院区位于临颍产业集聚区,东临粮大路,北临颍川大道,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设计病床700张。
2009年9月30日,临颍县新院区综合大楼建设三期工程全面竣工。她的诞生,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设计规范,功能齐全……在建设规模,医疗分区,功能设施,人、物流向等方面,新院区建设体现了很好的前瞻性。新院区每年接纳门诊量可达30万人次,可接收约3万名患者的住院治疗。
刘学周厅长视察了临颍县的卫生工作后,对该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表示满意:“在第一批县级标准化医院建设工作中,临颍县人民医院走在了前列。”
宋丙安院长说:“新农合政策给县医院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债项目和‘五大工程’中的‘五年百亿工程’,更似春风化雨,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契机。”
临颍县县长王国干表示:“作为临颍县产业聚集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对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尽可能的支持,力争使其成为我省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的示范和标兵。
把“龙头”抬起来
临颍县人民医院现有在职职工613人,高级职称医技人员33人,中级职称医技人员180人,开放床位700张。该院拥有内科(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血液、肿瘤、肾病、内分泌等专业),外科(普外、脑外、泌尿、胸外、肝胆等专业),骨科(骨创伤、骨病、关节脊柱、显微外科等专业),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放射科,电子胃镜室,彩超室等3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设有ICU(重症监护室)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及高档病房,技术实力雄厚。
2008年,该院年门诊量达20万人次,住院患者19848人次,平均病床使用率达91.4%,平均床位周转次数41.6次,年业务总收入5600万元。2009年,该院的业务总收入将达到7000万元。
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龙头”,临颍县人民医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大病不出县”的医疗需求。随着新农合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群众医疗需求的提高,县级医院的发展逐渐遇到了“瓶颈”,原有的规模和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临颍县县委书记郭国辉说:“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是我县社会事业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让县人民医院这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龙头’抬起来。”
2007年,临颍县两会将临颍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列为当年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该县卫生局局长李贵云说:“人民医院新院区的投入使用,必将促使医院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县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风雨”中前行
58年来,临颍县人民医院走过了一条曲折而不平凡的道路。
临颍县人民医院于1951年建院,经过46年的发展,于1997年争创二级甲等医院成功,实现了该院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跨越。
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该院步入一个风雨飘摇、惨淡经营的阶段。2003年,该院全年门诊患者量为59538人次,住院患者量为8923人次,年业务总收入才不到2000万元。
2004年6月,宋丙安走马上任,担任临颍县人民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随即带领班子成员深入研究医院的发展问题。该院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与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及营销意识,建立全成本核算和院科两级管理的分配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逐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3年的发展,到2006年,该院全年门诊量达到89632人次,住院患者量达到14367人次,业务总收入达到3288万元。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医院决定搬迁新址。这时候,医院的老职工来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舍不得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院区,投资规模过大,万一铺的摊子太大,到时候全院职工的待遇就有可能成为问题。
医院领导班子耐心地做通了全院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新院区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动工。
在建设资金紧张之际,省卫生厅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年百亿工程”犹如雪中送炭,为新院区建设注入了充足的能量。
两年的辛苦结出了硕果,临颍县的群众也品尝到了果实的甘甜。“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我们首先在硬件上有了保障。”宋丙安说。
创建区域名院
“二级的医院,三级的水平”,是该院提出的口号。该院的目标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名院。
该院目前有36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13个临床一线科室,涵盖了内科系统的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内分泌、急诊急救,外科系统的普外、泌尿、神经、骨科,儿科系统的普通儿科、新生儿科,妇产科系统的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五官科的口腔、耳鼻喉、眼科等二级专业。
如今,该院精心打造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科、肿瘤科,已经成为该县家喻户晓的名科,其服务辐射到周边几个县市。
在诊疗设备方面,该院拥有磁共振、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东芝500毫安X光机、美国纽邦呼吸机、日本ALK四维彩超、血液透析机、碎石机、柯达CR成像系统、电切镜、澳柯玛器械消毒机、腹腔镜、膀胱镜、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等万元以上大型先进医疗设备120多台(件),能够满足患者和临床需要。
“现在我们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急救、预防、康复、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名院,争创三级医院。”该院院长宋丙安豪情满怀地说。
虽然该院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软件建设方面也从来没有放松过。“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管理,在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及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工夫。为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保好驾,护好航,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宋丙安说。
58年风雨路,今朝铸辉煌,临颍县人民医院这艘承载着社会各界重托、全县人民期盼的航船已扬帆出海,朝着一轮红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