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据说这是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儒家的处世之道。进则为官,安邦治国,平定天下;退则行医,救死扶伤,造福黎民。相提并论,可见医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何谓良医?清代名医叶天士这样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就是说,一个好医生要做到三方面:具有高尚的操守,不贪图名利;具有精湛的技艺,能妙手回春;具有自己的学术思想,能著书立说。“良医三善”应该是每个为医者追求的境界。 我在医学之路上已走过20多年,付出了汗水和泪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滋味。不论怎样,做良医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如何成为良医?我认为需爱于心,寡于欲,勤于学,敏于思,慎于言。 爱于心。古语说“医者,仁术也”,“医者,父母心”,这些说的都是爱心,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服务好患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若有疾危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这种大爱之心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寡于欲。立志做医生,应淡薄名利,倘若恃才敛财,与商人何异?在这方面汉代名医董奉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佳话,他在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栽下几棵杏树,重病痊愈栽5棵,轻病痊愈栽1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杏树蔚然成林。所以“杏林”便成了医事的代称,“杏林春暖”成了人们赞誉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用语。 勤于学。医学是一门广博高深又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只有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才能精通和掌握它。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用在医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敏于思。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经验是靠平时的观察思考总结而来,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慎于言。为医者要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情要实事求是,出言审慎,既不能故意夸大病情惊吓患者,也不能低估病情夸夸其谈。有的人喜欢诋毁同行,借此抬高自己,此为医者之大忌! 医路漫漫,若为良医,仍需不断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