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文摘版——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22期文摘版第1版
 
2009年第122期文摘版第2版
 
2009年第122期文摘版第3版
 
2009年第122期文摘版第4版
 
 

检验科医生别忽视镜检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数目(或化学成分)检测和细胞形态学检查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讲,细胞形态学检查更具临床价值。然而,近年来自动化仪器的应用,虽然提高了细胞计数的精度,加快了检验速度,但忽视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倾向日趋严重。
  仪器档次提高 检验水平下降
  如今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县以下医院检验科普及,各档次的“五分类”仪器相继进入大医院。这些先进仪器促进了检验水平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由于过分相信仪器的作用,对仪器功能局限性了解不足、宣传不够,造成全行业性的忽视镜检的错误倾向。
  笔者曾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比较21家奥运定点医院检验科ISO15189认可准备和现场评审工作,发现常规镜检问题最大。其体现在:1.只有少数实验室有经过验证的筛选标准。2.识别细胞基本功差。笔者曾进行现场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3.细胞形态检查是一项繁琐、费时、人工实践性强的检验,多数实验室设置从事形态学检查的岗位编制明显不足。检查一例形态大致正常的标本需6分钟,有病理变化者需8~10分钟,血液病标本须更长时间。上午3个小时内门诊化验室需要完成200多例血常规、100多例尿常规检查,只有5~6名技术人员,还须一小时内(有的要求半小时)出报告,这样的检验结果能相信吗?
  自动化仪器进行血液体液细胞检查只起“镜检筛选”作用。2005年,WHO涂片复检协作组调查复检结果发现,每天有25%~30%标本需要进行显微镜检查。可见自动化仪器有局限性,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形态变化,必须经镜检才能得出准确报告。
  改变现状学科带头人是关键
  近年来,许多高学历人才进入医学检验行列,为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有科主任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经历不够长,对检验内涵的理解不深,对医学检验的基本技术掌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科带头人忽视了形态学检查,误认为仪器分析可以代替镜检。在质量管理上,对血涂片、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的要求不够严格,在形态学检验技能培训上不重视,在岗位人员分配上不充足。
  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在我国年轻的科主任中,从事形态学检验者的比例不超过10%。目前,老一辈有经验的医(技)师基本退居二线,当务之急是加紧技术队伍的培植,学科带头人的发展思路尤为关键。
  形态学检查发展空间不小
  现在,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兴奋点都放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上。其实,形态学检查也很有发展空间。
  在国外,根据技术难度将检验科的工作分成三类:第一类为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第二类是自动化仪器技术;第三类难度最大,就是细胞形态学和病原诊断。笔者认为,迄今在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中,形态学检查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诊断价值、技术含金量最高的诊断手段,其临床意义是任何现代化仪器不能取代的。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政策上支持形态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检查需要基本理论、实践经验、临床知识,工作强度大,费工费时,但化验费却很低,与自动化仪器收费反差太大。我国与国际上重视人工操作和经验技术的理念截然相反,疑难的骨髓涂片(或血涂片)还需要会诊后几小时或1~2天才能出报告,但收费仅几十元。制定医疗收费价格的相关部门应注意这个问题。
  细胞形态学诊断需要多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践,不能“就细胞认细胞”主观武断急于诊断。要将“围着细胞转”的静态工作方式改变为“围着患者转”的动态、多方位的工作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知识结构,特别要丰富临床知识。
  常规血(体)液检查做不做镜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十分必要。(摘自《健康报》  丛玉隆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