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诊疗应着眼于便民利民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10月13日,卫生部召开公立医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提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要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的高度,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角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认识,把预约诊疗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医院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会议要求,要把预约诊疗工作着眼点放在便民利民上,不能增加群众负担。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预约诊疗是实现病人连续管理的有效路径,病人的识别与管理是预约诊疗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点。 据该负责人介绍,国际医疗界早在1957年就已提出预约诊疗的概念,迄今已有52年。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系统比较落后,不能识别病人。病人和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连续管理关系,总是把陌生的病人交给陌生的医生,不利于患者安全,医生也要冒很大风险。 该负责人认为,要适应全民医保的新形势,医疗服务系统必须升级,要运用病案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做好预约诊疗工作。通过预约诊疗,医院可以实现对病人的集约化管理,可以实现对病人健康进行系统管理,还可以支持社保支付制度改革。医院要建立病人识别系统,美国麻省总医院住院病人识别系统做得很好,ICU病人离开自己的病区到别的区域,医生也能认出他。反观我们,还比较落后,挂号室永远不认识病人,甚至连每天重复倒号的人都不认识,病房里的一床、二床病人如果互换床位,都可能会打错针、发错药。通过预约诊疗,可以把有风险的患者识别出来,系统能够记录哪个病人脾气不好,容易因费用问题与医院产生矛盾,通过预检分诊,提前制订冲突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这位负责人说,系统能否升级关键看人的能力,要设置合适的岗位,调整相应的职责。在预约诊疗工作中,要做好咨询服务,要为患者当好顾问,提供健康知识,维护就医权益,帮助其解决问题;要对病人就医起引导作用,承担起指导、示范、调解、合作的职责,要经常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获取信息;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帮助患者适应从岗位人转为被服务对象的角色过渡。 (摘自《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