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文摘版——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13期文摘版第1版
 
2009年第113期文摘版第2版
 
2009年第113期文摘版第3版
 
2009年第113期文摘版第4版
 
 

为百姓筑起健康长城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赵忠民
      走进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红花绿叶、芳草茵茵,桂花银杏枝繁叶茂,池中游鱼悠闲自得……优美的环境让人惊叹!就在这花园式单位的办公大楼里,疫情监控网络全天候地注视着商丘境内每个村落、每个社区、每所学校的疫情动态,搜索每一例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实验室里,技术人员身穿隔离服,在工作台和生物安全柜前精心操作,捕捉病菌、毒物的蛛丝马迹。一支高素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正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处于响应状态。工作在这里的180名疾控战士,牢记防疫灭病的神圣使命——为健康放哨、为生命站岗。他们用永不懈怠地工作,筑起了一道阻遏疾病流行的铜墙铁壁;用默默无闻地奉献,为商丘人民奔向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奏出一首平安之歌。
      岁月悠悠,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骤然而至的各种疾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鼠疫、天花、霍乱等,都曾经被称作瘟疫,一度肆虐城乡,甚至出现过“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凶残的瘟神,可怕的施虐,悲惨的结局,使人们畏疾如虎、谈疫色变。
  时代的列车隆隆驶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城乡卫生面貌日新月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商丘市委、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计划免疫为基础,以急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多措并举、励精图治,为保障全市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传染病发病率由建国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目前的300/10万;传染病从死因顺位的首位下降到第10位。60年代初,该市就消灭了天花,比全球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6年;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消除了碘缺乏病;2003年消灭了丝虫病。该市自1989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较1978年降低了95%;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市1~14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88.25%。此外,麻风病、布病、黑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面对更为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商丘市疾控中心的职工们深知重任在肩,他们在中心党委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迎难而上、屡创佳绩。在抗击非典、有偿献血者艾滋病普查、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疫和控制手足口病等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冲锋在前,铲除病魔,向党和人民递交了满意的答卷。该中心多次荣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青年文明号”、“省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省免疫规划先进集体”、“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省慢性病防治先进集体”、“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伯健还多次荣获“市劳动模范”、“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卫生监督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科技强身结硕果
  要奋进,领导班子是火车头;要团结,领导班子是凝合剂;要创新,领导班子是领头雁。为带出一支能担重任、能打硬仗的疾控队伍,商丘市疾控中心书记朱伯健率先垂范,带领党委一班人走在前头,努力打造诚信公正,群众信得过的领导班子;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职称晋升等重大决策方面听众言、察民意、从善策,坚持阳光操作,力求公平公正,营造出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更加复杂,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全社会对疾病流行、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疾病防控工作,就必须提高疾控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身为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的朱伯健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上任伊始就倡导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为了提高中心职工和县级疾控人员的业务能力,该市疾控中心年年制定详细的业务培训计划,经常聘请省市有关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每年都会举行全市疾控系统电视知识大奖赛,并持之以恒地做好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辛勤耕耘必有丰硕收获,该中心已有多名年轻骨干崭露头角,受到省内同行的赞誉。通过继续教育,中心有3人获得硕士学位,9人完成本科学习,还有13人在读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中心有硕士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65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49人。该中心近3年来荣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多项,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为提升综合能力,该中心利用贷款项目和自筹资金相结合,添置大批高精尖仪器设备,使硬件建设取得发展。中心现拥有25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室,设有1个局部百级洁净室、3个万级实验室,有艾滋病确认实验室、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腹泻病监测实验室、PCR实验室、消毒实验室、强毒检验室、理化检验室等专用实验室。该中心负责着全市艾滋病确认、病毒载量、T细胞亚群检测,霍乱、乙脑、流脑、麻疹等甲、乙、丙类传染病的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各类食品、生活饮用水、职业危害因素等项目的检测和评价。中心配备有美国IQ5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仪、电泳仪、英国梯度PCR仪等大型先进仪器。
  该中心实验室是国家甲型流感监测实验室,也是目前商丘市唯一一家有资质开展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中心的PCR实验室通过卫生部资质认证和职业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通过省卫生厅资质认证,现为国家及省级传染病监测网络成员、全球沙门菌监测点及省级霍乱监测点。目前,中心承担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基金项目、国家和省疾控中心科技合作项目11项,每年获得专项科研支持资金30多万元。
 
危急时刻显身手
  疫病,像黑夜幽灵,潜伏时悄然无声,爆发时骤然而至。因此健全监测体系,做好基础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有效应对传染病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中心制定了《商丘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组织,组建了应急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演习。还不断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建设,乡级以上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100%,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居全省前列,历史疫情数据整理工作全省第一。在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检测,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防治、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实现新的跨越。以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为依托,还建立了艾滋病、麻疹、新生儿破伤风、AFP等疫情专报系统,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疫情监测的灵敏性,而且做到应对疫情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储备、有防控措施。这些坚实的基础工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禽流感等疫病肆虐之时,该中心及时启动预案,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得当到位,从而把这些疫情阻隔在本埠之外,为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该中心职工踊跃捐款8万多元,有百名员工积极报名到一线救灾,中心先后派出了3支救援队远赴灾区。在灾区连续工作的99天中,疾控中心的灾区救援队员们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走访灾民4000多户,发放消毒药品150多千克,杀虫药物60多千克,消毒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杀虫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消灭蚊蝇孽生地8万余个,处理粪坑8.3万次,检测灾区饮用水110余份,饮水消毒7万立方米,发放宣传单3000份,出色完成了责任区灾后卫生防疫救援任务,被河南省卫生厅授予“红旗防疫队”称号。有3名灾区救援队员在灾区火线入党,1人被特选为奥运火炬手,1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阻隔疫情谱新篇
  伴随牛年钟声而来的是抗击和控制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严峻考验。商丘市疾控中心枕戈待旦,闻警而动。早在2月份,就对该市手足口病发病态势进行了预测预报,为市政府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该中心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织,组建了应急队伍,制定了应急预案;多次对市县疾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储备了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了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他们不但组成技术指导组分赴县(市、区)指导疫情监测、疫点处置等防控工作,还通过印刷宣传单,在新闻媒体播发动画片和稿件等形式广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疾控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在手足口病防治第一线,对5岁以下儿童登记随访,及时发现隔离患儿,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由于政府重视、防控科学、措施得力,使手足口病疫情在该市得到了有效控制。卫生部长陈竺莅临商丘调研时说:“商丘的手足口病救治水平是一流的,防控工作有序、有力、也有效。”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称赞市疾控中心“业务水平较高、工作扎实细致,思路清楚、情况熟悉,取得很好防治效果。”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东明、国家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王子军,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对市疾控中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面对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严峻形势,该中心做好了组织、队伍、物资、技能等各项应对准备工作。他们制定了应急预案,开展了全员培训,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应急小组已进入临战状态,应急物资基本储备到位。截止目前,该中心已成功处置十余起甲型H1N1流感相关应急事件,排查可疑病例8例,追踪、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6人,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近50份。
  战斗未有穷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丘市疾控中心这个坚强集体,在与各种疫病的战斗中,一定会凯歌高奏,捷报频传!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