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尿道综合征是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症候群。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 主症 具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及排尿不畅。 次症 小腹坠胀或疼痛、尿痛、尿失禁。 全身症状 神经衰弱、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失眠等。 中医标准 肾虚型:尿频、尿急、余沥不尽,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四肢欠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 适应症 女性,年龄18岁~70岁。主症至少具备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并具备中医淋证或癃证肾虚型诊断标准。尿常规检查正常。 禁忌证 排除病症 存在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对针灸疗法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子宫大出血者;针刺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者;急性尿潴留者。 禁忌情况 经期及孕期妇女,膀胱未排空者,过度饥饿、过饱者,过度劳累者,大汗者,大怒者。 器械准备 规格为0.35毫米×75毫米、0.35毫米×50毫米的不锈钢毫针,脉冲宽度0.5毫秒,输出电压为60伏的电针仪。 操作步骤 穴位选择 第一组为关元、大赫、水道、三阴交;第二组为肾俞、会阳、中膂俞、委中。两组交替使用。 穴位加减 伴有肝气郁结表现者,如胁肋胀满、口苦、烦躁等症状加阳陵泉。 穴位定位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大赫: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三阴交: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会阴:尾骨端旁开0.5寸。中膂俞: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三骶后孔。委中:在月国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针刺深度 腹部、骶部穴位在膀胱排空后进针,肾俞直刺25厘米以局部产生针感为度。中膂俞直刺40~50毫米,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部位;会阳向外上45度斜刺进针40~50毫米,并使针感持续传至会阴及尿道部位。腹部穴位采用向下45度斜刺25~40毫米,并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 下肢穴位进针25~40毫米,以局部酸胀为度。 针刺技术 电针方法 在按相应深度进针后,腹部或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顺时针方向捻转45度,频率10次/分钟,捻针1分钟,然后分别接通电针疏密波治疗,频率恒定为疏波4赫兹、密波20赫兹,电针强度以患者为舒适为度,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20分钟。 手法操作 在针刺相应深度后并有针感产生,腹部及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顺时针方向捻转45度,频率10次/分钟,捻针1分钟(采用捻转补法同上)后留针20分钟。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留针20分钟,治疗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 陈跃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