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新”开创“心”生活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记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袁义强 □记者 尚慧彬 通讯员 侯惠霞/文 在郑州,有一句口头禅:“治心肾,找七院。” 而说起七院心血管内科,不能不谈起它的领军人物——袁义强。这位从大别山走来的农民的儿子,38岁的医学博士,和他带领的心血管内科团队,短短几年时间就把学科发展成为跻身全省先进行列的“河南省临床医学特色专科”,业已完成各种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10多项、5000余例,填补省内技术空白6项、市内技术空白11项。个人先后获得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他的成功之路有着怎样的奋斗轨迹?在第九个“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心”生活……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病人把这唯一的一次生命交给你,你就应该全力去拯救他。” 时下,医疗纠纷居高不下,不少医生对执业环境大发感慨,遇到复杂疑难病例到底应该怎么办?是退避三舍,以求自保,还是迎难而上,竭尽全力? 从医以来,袁义强一直牢记医学界老前辈关于从医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教诲,一直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做好每一次治疗。他常说:“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病人把这唯一的一次生命交给你,你就应该全力以赴去拯救他。” 有位来自巩义农村的52岁患者李某,患重症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合并房颤。其心脏畸形高度增大,几乎占满了整个胸腔,心功能Ⅳ级,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生活不能自理,被多家医院诊断为难治性重症心脏病,因心衰几次告病危。对这种晚期瓣膜病患者,开胸手术不仅费用高,而且风险很大。就是进行内科介入治疗,也难保不出任何意外。怎么办?为了患者的生命,袁义强果断决定:先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然后进行心脏介入手术。就这样,在袁义强的悉心调治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稳定了病情,而后顺利进行球囊扩张手术,康复出院。 26岁的小李因“突发心悸、胸闷三月”住院,超声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这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不及时手术,少有活过一年者。袁义强在省内首例采用PDA封堵器为其进行介入治疗,获得成功,不仅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也为患者大大节省了费用。 “创新的前提是技术要成熟” 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10多年,袁义强最深切的感受是:在医疗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而创新,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知识和能力的积淀。所谓“艺高人胆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心血管内科专家马长生教授开始心脏病介入治疗,一根导管,独步江湖,成为许多年轻医生学习的偶像。袁义强正是从那时起,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攻读了电生理学硕士。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不久,医院派他到北京专程进修深造心脏介入治疗,他用心学习揣摩,回院后活学活用,如虎添翼,不久就能独立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成形等较为复杂的介入手术了。勤学肯钻、厚积薄发,使袁义强每次面对不同的病人,针对种种复杂疑难病症,总能打破陈规,拿出自己的新招数。 有位77岁高龄的女性患者高某,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冠状动脉分支有6处病变,其中4处为严重病变,狭窄程度从85%至95%不等,病情十分危重,随时有猝死的危险,给治疗也带来了难题。按照以往的治疗思路,如果单纯在狭窄的左冠主干植入血管支架,风险非常大,且远期效果不佳;如单纯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且患者高龄难以耐受。袁义强请来北京专家会诊,组织院内多学科专家讨论,最后综合内外科治疗的优势,提出了趋利避害、各展所长、分两期施行杂交手术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了冠脉搭桥手术远期效果好和心脏介入治疗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解决了治疗中的难题,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创新,有成功就难免有失败,而袁义强对待失败的态度是不气馁、不灰心。一次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当时情况十分紧急,袁义强和同事商定采取了一项新的补救措施,但是没有成功。事后,他反思良久,认为系技术不成熟所致,从中汲取教训,时时铭记,以此鞭策和激励自己。 正是这一次次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总结反思,使袁义强丰富了心脏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使他练就了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技术和本领,先后主持开展了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衰等新技术,使郑州七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发展蒸蒸日上,令业界刮目相看,吸引了省内外患者纷至沓来。 “越学越感到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袁义强在学习上从不满足,从不懈怠,他唯一的爱好是看书学习。1997年硕士毕业后,他从未对自己的学习有丝毫放松。2002年9月,他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博士。2006年1月,他担任了副院长职务。职位变了,但他勤学肯钻的习惯依旧没变。2009年4月,事业发展已颇有建树的他,毅然决然说服院主要领导,再赴北京安贞医院攻读博士后。面对来自周围的种种猜测和一些不理解,袁义强表现淡然、坦然。他坦言这次求学的初衷:越学越感到自己的眼界、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都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为自己充电。 袁义强的学习之路非常辛苦。虽然在北京读博士后,他每月还要抽出几天专程回院会诊和手术。经常是下了手术台,就赶往火车站,或者下了火车就赶到医院上手术台。 在北京安贞医院,师从自己崇拜已久的马长生教授,袁义强为自己找到了下一个研究的目标。“导管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专家觉得不可信,袁义强就把它作为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调研和实践,他坚信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再一次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在他的亲自主持下,郑州市七院已先后开展导管消融法治疗心房颤动30多例,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多年来,正是这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性格和精神支撑,使袁义强在技术和学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正式出版的专著受到著名心外科专家朱晓东院士的好评…… “让心脏专科品牌增值” 做为七院心血管内科的领军人物,袁义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七院的心脏专科品牌增值、叫响。安贞医院与七院同时起步,为什么能在强手如林的北京发展得如此迅猛,直逼北京国家级王牌医院?一番实地考察和调研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关键还是品牌的打造和保值、增值。 怎样让七院的心脏专科品牌增值? 对此,袁义强早已成竹在胸:“首先,应该做好现有优势项目,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中心,完善冠心病预防、诊治和防范的系列临床工作,让品牌的基础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河南的患者,并让外地的患者走进来;其次,要大力开展临床工作总结和基础研究,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自己的技术、拿出自己的新成果;其三,要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继续医疗培训计划。只有具备了这些优势价值,才能获得患者的认知、信赖和忠诚,才能赢得学术界的尊重,才能使七院心内科的品牌价值总量得以扩展和超越。” 看来,袁义强早在心里描画出七院心血管专科未来发展的新宏伟蓝图。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正憧憬着、为此不懈地努力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