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防治策略动态调整经验值得总结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甲型H1N1流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快速蔓延趋势,新增病例源源不断地出现,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疫情的快速变化,各国防治策略和措施也在不断调整,而策略调整的及时性、有效性直接关乎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效果。 较之2003年“非典”事件,甲型H1N1流感事件表现出更复杂的特性,如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感染人群庞大、防治措施调整幅度大、前景难以预测等。随着疫情的蔓延,人类的针对性防治举措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自2009年3月份疫情初始到2009年7月底,防治分为4个阶段: 潜在阶段。人们对甲型H1N1流感尚不知情,不能及时调整生产生活行为,形成有效自我保护机制;学术机构对病原的认知有限,难以提出针对性防御建议。官方机构因信息收集受限,无法获得疾病第一手材料,不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严密防范新发疾病。 溯源阶段。针对疫情的防控措施逐步形成。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开始调集资源,积极应对突发疫情,以加强疫情监控、感染者隔离治疗、加强国境检疫等活动为主。 全人群阶段。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对象是全部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新型变异流感病毒,全人群易感,且传播途径容易实现,易造成大面积感染,各国在制定防治对策时将全部人群作为工作对象。全人群阶段的疫情防控呈现规模大、强度大、消耗大、覆盖范围大等特点。各国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基于“围追堵截”的策略,着重于感染者全程追踪,密切接触者严格隔离,病例医院隔离治疗,强化国境检疫甚至限制国际经贸往来等。 重点人群阶段。2009年5月份以来,各国逐步重视策略改进,将疾病防治工作的对象从全人群调整至重点人群,如感染者、患者、孕妇等。根据专家预测,未来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传播模式可能以聚集性感染和社区暴发流行为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疫情严重的国家应该把精力从个例病毒检测转移到对疫情的宏观监测上来。少数发达国家自2009年5月份起就着眼于策略调整,逐步转向重点人群防治,效果显著。我国卫生部在2009年7月份随之调整甲流“围堵”政策,提出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可实行居家隔离治疗。及时克服了全人群防治阶段过长、效率较低、资源浪费的弊病。 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策略由全人群防治转向重点人群阶段是顺应疫情发展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动态调整提高疾病防控效率的经验值得总结。 (摘自《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