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首要是看好病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论文“好手”未必看得好病 不少临床一线医生表示,现在有种怪现象:一些高职称医生未必看得好病。虽然医院对研究型和临床型医生有所区分,为前者专设了研究员职称系列,实际操作时界限却并不分明。一些擅长理论研究的医生,靠论文数量多而晋升高职称;但在实际诊疗上,未必比一个有多年经验的主治医生高明。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医生的论文大多涉及基础性研究,以临床为导向的论文并不多。因为后者需厚积薄发,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更不要说“高产”了,而前者相对容易写。为论文而论文,还造成大量重复性研究,甚至自我抄袭、互相抄袭。 这还不是最大的弊端。以主治医生晋升副主任医生为例。由于他们一般都是医院的中坚力量,白天诊疗工作非常繁重,为了获得事业的发展,不得不晚上加班加点搞研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势必影响他们为群众看病治疗的精力和投入度。另一方面,如果不擅长搞科研,有些医生即使在病人或业界中有好“口碑”,但晋升无望,慢慢变成“被遗忘的开刀匠”,得不到与其医术相符合的社会承认与自我实现感。 临床水平难以量化 为什么论文数量成了考察临床医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业内人士说,用研究能力衡量临床水平,确有其合理性。研究并不意味着仅仅在实验室里进行,事实上,临床医生把医疗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独到的心得整理提炼,以论文的形式与其他医生分享,也是一种研究活动。通过研究,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医术也会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对疑难重症的处理能力和变通能力也不断提高,推动了医学发展和创新。近年来,各大教学医院强调医生要写论文,一个明显的成果是激发了医生搞研究的积极性,使我国整体生物医学研究水平逐渐提升,在国际上中国医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专家坦言,临床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诊疗质量上,但这是无法量化的,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指标体系,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地考察一个医生实际的医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晋升考评中,还要依赖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影响等客观数据。于是,本来临床与研究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但现实是,体现研究能力的论文数量,却成了晋升职称的“独木桥”。 让晋升之路不仅靠论文 业内人士坦言,医院看重论文指标,还与医院“综合实力”考察有关,与大学排名有关……归根结底,是全社会在转型期唯数据、唯量化而不重视内涵的一个缩影。但是,虽然改变难以一蹴而就,医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专家表示,职称作为医生临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其标准首要是看得好病。事实上,医院中固有一套衡量临床诊疗质量的评估体系,包括病例数、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事故率等,虽然这些统计可能有人为的水分在内,显得不是很“客观”,但用现代的管理学和统计方法,把这些直接与临床相关的考评做细做深,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以先试点,逐步摸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临床医生评估体系。比如,病人的认可、业界的评价,是医术高明与否的根本。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通过合理的问卷设计,让“口碑”成为评价医生临床水平的标准之一。又如,可为有临床特长而确实不擅长写论文的医生开辟专才晋升通道,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集中精力更好地为群众看病。 当然,合理综合地考察医生水平,让晋升之路不仅仅靠论文,并非排斥临床医生搞研究。设定一定的论文指标,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关键是让临床医生的论文研究回归本位,不是应景式的充数,而是真正来自临床、为临床服务。 (摘自《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