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公开不仅是医院的事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终端之一,向民众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信息理应是其法定责任所在。 实施医疗卫生的信息公开,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个行业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业高度聚集专业知识:身体健康与否、疾病的严重程度、需要采取何种医药处置,患者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一切取决于医生的望闻问切。正是凭借这种技术的信息垄断,病人的医药消费行为完全掌控在医生之手——大处方、红包回扣以及过度医疗等怪现状,均源出于此。 与其他商品和服务有别,医药消费通常难以事先约定价格。尽管我国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均实施严格的价格管制,但这不过意味着较低的名义价格,实际价格则是另外一回事。无论是购买电视机,还是享受旅行社服务,无不是事前明码标价,顾客在价格面前有着充分的选择权。医药服务则不然,事先约定的收费标准和药品限价固定不了实际的花费。由于疾病的复杂和个体的差异,医生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名义价格进行亦此亦彼的百千种组合,费用差别更是天上地下。同是感冒,花费轻则一二百,重则上千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正因为如此,单是公开医药价格和收费标准,对于民众不过徒具符号意义。建议“办法”不妨更深入一步,把医药服务的实际费用情况也包括进去,比如公开医院的住院门诊次均费用、不同疾病平均医药费用等信息,并对不同医院在不同疾病上的平均费用进行比较,民众就会在看病之前对医药实际价格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可以做出“货比三家”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竞争。当然,这个价格信息平台不仅是医院所能为之,卫生部门应当承担起信息收集、分析、比较和发布的职责。 事实上,医疗卫生服务价格深入公开,北京已有尝试。从2002年下半年起,北京市卫生局向社会公布北京地区部分医院“急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卵巢良性肿瘤、子宫平滑肌瘤、异位妊娠、剖宫产”等6个单病种的平均住院费用情况及住院日指标。此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过,这样的信息公开涵盖的病种太少,排除了门诊只针对住院,且范围只是北京部分医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摘自《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