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与强势 |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大 中 小] |
医疗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从来就备受关注。政府把它看成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老百姓把它看成是生命健康的庇护所。为什么到了今天,医院却成了某些想发财的人瞄准的地方?有人甚至公开说:“要致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他们太了解医疗行业了!医生也是人,只能根据其5~8年的所学以及或长或短的临床经验来判断疾病。这种判断必然存在误差。于是,有人就利用这种误差大做文章,谋取私利。即便不是蓄谋已久,一些人在没有达到医疗目的情况下也会设法索取“经济补偿”。这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医疗的潜规则”之一。 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心理预期,即医生是强势群体,理应忍让;病人是弱势群体,理应得到补偿。病人告大夫,医生就一定要道歉;病人闹医院,医院就一定要赔偿。即便医生、医院没有过错,也要做“人道主义赔偿”。这样的制度,安抚了民心,却鼓励了“医闹”。不知有没有人想过,我们容忍甚至纵容“医闹”,就是在伤害广大群众的利益。 近年来,有关病人是“弱势”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呼声越来越强。但是,保障医疗环境、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声音却显得十分微弱。所谓“病人是弱势”,是说病人因为对疾病的无知而必须寻求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试想,如果病人都懂得该如何诊断、治疗疾病,医疗行业就不会存在,医生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医生的存在,正是为了帮助广大群众解决这样的“弱势”:通过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人体,了解生命;通过医疗行为使他们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个总数为600万的“强势群体”护卫着全国13亿“弱势群体”的健康和生命。然而,有人想过没有,这600万也是13亿“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 其实,医疗行业中本不该有“强势”与“弱势”之分。这种区分已经大大伤害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也给医疗行业埋下了隐患。首先,病人到医院来购买的是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医生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自缄其口,和病人打起了哑谜。如此,病人还怎么得到优质的服务?其次,医生每天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病人,如果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受辱”和“挨打”,还怎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面对的是生与死。“解除病痛是医生的职责,生命丧失是医生的罪过。没有表扬和赞许,只有要求和指责”。这样的工作还有谁愿意做?其实,医生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并不想成为“强势群体”,我们只要求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要求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还希望人格不被侮辱,希望生命不受威胁。(摘自《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