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文摘版——电子版
 版面导航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

来源: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电子版      [字号: ]

      近年来,我院儿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共观察患者120例,按2∶1的比例将患儿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治疗组80例。
      对照组使用西医方案指导治疗,包括必要时吸氧、雾化吸入,或按需给予抗生素、补液、糖皮质激素、抗心力衰竭等处理。治疗组在西医方案指导下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10天。中医辨证要点、方药如下:一、寒哮:喘息,兼有形寒肢冷,鼻流清涕,痰液清稀色白,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浮滑。药用: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五味子3克,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二、热哮:喘息,兼有身热面赤,鼻流浊涕,痰稠色黄,口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药用:麻黄10克,杏仁6克,石膏20克,黄芩10克,苏子10克,葶苈子10克,地龙6克,白果10克,甘草3克。三、痰热留扰:喘息,兼有痰多,色黄黏稠,或有喉间痰鸣,发热口渴,面色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药用:黄芩10克,杏仁10克,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胆星6克,苏子10克,葶苈子10克。四、痰湿壅盛:喘息,兼有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疲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药用: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五、肺实肾虚: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兼有畏寒肢冷,喘促胸满,动则喘甚,常伴咳嗽痰多,喉中痰吼,面色欠华,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药用:苏子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五味子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沙参30克,淫羊藿10克,仙茅10克。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好转: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改善;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46例,显效29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40例,临床控制2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卡方检验显示两组在显控率上有显著性差异,非参数检验显示两组在总有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疗程上明显缩短。提示:治疗组治疗小儿哮喘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体疗效不低于对照组,但显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摘自《四川中医》   孟晓露  廖   敏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