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侧记 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于振中 杨华明 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康复治疗器材,四周贴满了有关这些器材的介绍和康复知识图画,病人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康复训练,墙角的水仙花平添几分生气,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温暖祥和。 这里就是濮阳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偏瘫病人康复的摇篮。 一 濮阳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是一个年轻的特色科室,不仅填补了濮阳市在康复治疗领域的空白,而且凭借精湛的康复治疗技术、齐全的治疗器械、优质的护理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偏瘫病人前来进行康复治疗。 两年前要组建康复科时,康复科主任王素清没有料到今天的发展成果。 万事开头难。组建康复科面临两大难题,技术和器械。2007年7月,濮阳县人民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前往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进修学习,培养自己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与此同时,康复器械的购置工作也一并展开。该院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减重步行训练机、电动起立床、KD-2A型皮神经电刺激仪、HX-a型脑康复治疗仪、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等各种运动和作业疗法的康复仪器和设备。重视程度之高、投资力度之大、行动之迅速,充分显示了医院领导加快医院特色专科建设的坚定决心。 二 康复治疗不仅要有康复技术的指导,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病人沟通交流,因为病人的配合与否决定着康复治疗的成败。刘护士长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康复治疗就像老师教学生,学生听话,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就会好。康复治疗也一样,病人听从康复师的指导,积极配合,康复得就越快,效果也越好。 患者谷某,家住濮阳县城关镇,一年前因患脑梗塞留下后遗症,身体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住院医师李亚娟在为他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后,制定了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 偏瘫病人的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不稳定,谷某有时候因为烦躁不配合,康复治疗师常丽就会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耐心鼓励。 几天的朝夕相处,使谷某渐渐对康复治疗人员充满了好感,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效果也逐渐显现。 半个多月过去了,经过理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对症支持治疗后,谷某右侧肢体协调性有了明显好转,已经能够独自行走。 出院时,这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眼睛湿润了,流露出对这些精心为他进行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的无限感激。 疗效就是最好的名片。康复科把病人当作亲人,悉心指导,精心治疗,使越来越多的偏瘫病人摆脱了行动障碍的困扰,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 三 康复是病人最大的愿望,也是医生永恒的追求,更是医院对病人的承诺。 患者王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脑部严重受伤、全身多处骨折,病情危重的他被送入濮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病情稳定后,外科的主治医师为其做了脑部手术,后又辅助药物治疗使其病情得到控制。神经性疾病到一定程度时,药物治疗效果便不再明显。因此,在医生的建议下,王某转入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 刚到康复科时,王某身体情况很不好,甚至一坐起来就感到头晕。经过20多天一对一的康复技术指导和治疗,他能够独自行走了,康复效果十分明显。 四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康复技术指导是一项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康复需要做各种训练,病人不能做的动作,康复师要帮着做,病人不愿意做的,除了进行沟通,也要帮着做。有的病人手部肌张力很大,甚至会把自己的手指挤出血,康复师要降肌张力就要费很大的力气,一天下来,常常累得晚上睡不着觉。 一位男性康复医师曾撰文回忆他的第一个康复病人,他写道:我每月至少对他进行一次指导,一次训练下来,累得要过3天才能歇过来。刘耀辉护士长也说,去学习的医院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在从事康复治疗。 而濮阳县人民医院的康复科主治医师5人、康复治疗师4人、护士9人,全部是女性。 随着病人的不断增多和康复器械不断更新,康复训练场地狭小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康复科的进一步发展,而这时康复科的快速发展和良好效应,尤其是其业务收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翻了一番,使院领导看到了康复医学的美好前景,从而作出了要为康复科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的承诺。 2009年春节前,近3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落成,于是有了开头我们所看到的景象。 专业代表实力,服务提升形象,特色就是品牌。康复科的医务人员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以视病人为亲人的博爱,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众多的病人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