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43期第1版
 
2009年第143期第2版
 
2009年第143期第3版
 
2009年第143期第4版
 

医患纠纷升级往往就缺“几句话”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据报道,56岁的黄女士因患肺炎到医院治疗。谁知,医院安排她做乙型肝炎、梅毒等66项检查,让黄女士“完全无法理解”。事后,该医院解释,拍片后发现,患者的肺有手术的可能,须做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乙肝病毒等项目的检查,只是“医务人员沟通未到位,造成患者的误会”。
  到底是过度检查还是治病必需,姑且不论;即便是治病必需,黄女士的质疑也可以理解。以普通人的角度来看,看肺病查梅毒,实在违背常理。为什么医生就不能多说几句、给个解释呢?  
  看似是个几句话的小事,可小事不小,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隐患:多少医患纠纷的升级,起因就在这个不愿或不屑做出解释的“几句话”上。  
  医学专业性很强,医患双方本来就信息不对称。而信息鸿沟正是误解和不信任滋生的沃土。不解释不沟通,鸿沟就会越来越宽;不信任一旦加剧,小怀疑就可能引发大矛盾。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一位法官统计过,在该法院处理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2/3。这个统计尽管范围很小、权威性不够,但是其所传递的信号却足以令人警惕。  
  填平这个滋生误解的鸿沟,责任首先在于医生。但是,很遗憾,我们经常听到患者抱怨医务人员态度冷漠,治病就像修理机器,根本不愿和患者解释。对此,医生也表示有苦衷:一是要看的患者太多了,不可能多花时间;二是就算解释了,你能听懂吗? 
  应该承认,在工作和舆论双重压力下,现在的医护人员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但这似乎不是忽视和患者交流的理由。至于患者是不是能听懂,有个患者的声音值得一听:“我是不懂医学,但我通情达理。”有时候,仅仅为患者着想的善意和耐心细致的态度,对患者就是莫大的安慰。  
  往深了说,有效地跟患者交流,也是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权的要求。患者有权利知道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得失,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意愿作出选择。
  一名医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这个信任既包括对技术和判断力的信任,也包括对人的信任。赢得信任,要从沟通开始。
                              (摘自《人民日报》)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