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何裕民 时下,在我们的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均缘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 现代医学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但由此而来的“唯技术”化倾向却偏离了医学的根本目的。人文关怀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中心论等现象的泛滥,使得原本神圣洁净的医学成为现代人们诟病的对象。技术进步的同时,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张扬,这是现代医学面临的巨大困境!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面对患者,为什么医生的语言胜过药物,甚至比刀子还厉害呢?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能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医生几句好话,患者马上眉开眼笑,精神好了,走路也轻快了。 笔者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位近50岁的徐姓男子,患胆囊癌已一年余,经中西医结合零毒抑瘤治疗病情已稳定下来,但他生性胆小、敏感。他一般两周一复诊,有一次复诊前,他妻子悄悄对我耳语:“这两周他情况不好。”我问道,有什么表现,她说:“以前您每次看完舌苔、切完脉、问完诊,都会说一句‘不错’,上次您可能患者太多,没说什么激励的话就直接开处方了。他想,主任没说好肯定是出问题了,这两周吃睡都受影响了……”我恍然大悟。切脉、察舌、问诊完毕,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舌脉都不错,你恢复得很好,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复查一下血象。”徐先生听毕,憨厚地笑了。一句“不错”,一切也就恢复了。 美国医学哲学家图姆斯也曾认识到,医患之间的沟通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双方处于“患者的体验”和“医生的观察”两个对立的世界中。在医患关系中,生活的体验与这类体验的科学说明之间存在的根本性分歧,这直接与疾病的现象发生冲突。常表现为医生对患者世界的漠视,甚至是根本的“歪曲”。而良好的语言沟通就是要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互相进入彼此的世界——医生真切体会到患者的疾苦,患者领会到疾病发展变化的自然过程。 所以,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人体各种功能的缺失或降低给生活带来的麻烦;他能从教科书的字里行间体会到病患的痛苦感受;他能摆脱科学主义的樊笼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反思。这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类比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意义世界。 医学是科学,同时也是人学。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人体当成机器,不能把疾病当成是机器出现故障,而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患者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所以说,能否为患者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