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冰磊 近日,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到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专家门诊,点名要让陈月仙给孩子看病。导医难过地告诉她:“陈大夫半个多月前病逝了。”“不会吧?她不才50出头吗?”这位母亲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急切地说:“你有陈大夫家里的电话吗?我得问问……” 和这位母亲一样,对于陈月仙的病逝,很多同事也难以接受。临终前几天,她仍带病坚持工作,用同事的话来说,“简直不要命了”。她就这样,将全部的热忱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在生命的尽头谱写出最闪光的人生华章。 耐心是最好的“降火药” 1972年,风华正茂的陈月仙来到洛阳市妇儿中心。37年工作历程中,她做了28年的儿科大夫,儿科病房、儿科门诊、急诊科、非典门诊……哪里需要她就往哪里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把病人的需要放到首位。 一个儿科门诊大夫一天看100多个病人是家常便饭,按规定,门诊大夫12点下班,可往往到了12点,病人还是源源不断。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坐很长时间的车来看病,着急加上长时间排队后的焦虑心情,很容易对医生发脾气。每每遇到这样的事儿,陈月仙的耐心就成了患儿家长最好的“降火药”。她总说,人家大老远来的,要是再等到下午,多耽误事儿啊,孩子也受不了。所以,她经常中午不回家,看到几点算几点,下午继续上班。 有没有病人投诉,是医院评价大夫的一个标准。医务部主任孟战备说,他当医务部主任6年来,没接到过一起对陈月仙的投诉。 “我口述,你给病人开处方吧” 陈月仙的丈夫焦松臣长年在外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对于陈月仙的肝病,焦松臣先前并没意识到其严重性,因为妻子总是打电话告诉他:“没事儿,我好好的!” 2006年12月,老焦意外地接到了妻子的一个电话。在电话里,陈月仙用一种从没有过的语气说:“这次,我恐怕得住院了,你回来吧。”一听这话,老焦感到不妙,当下安顿好那边的一切,赶回洛阳照顾妻子。 当时,陈月仙不停咳嗽,大口吐血,医院的诊断是肝硬化。可是,陈月仙没有把这个诊断结果告诉同事,病情稍微好转她就出院了,出院没多久,她就继续上班。 “从2007年开始,能看出陈月仙是硬撑着给病人看病的。”导医张次社说,陈月仙每天要换5个口罩,这些口罩上都沾着鲜血。 2008年春的一天下午,陈月仙值完班回家里,说自己“怎么尿裤子了”,老焦一看,她的肚脐针眼似的往外喷着水,衣服、裤子已经湿了一大片。 老焦立刻带妻子去医院,医院诊断是肝腹水造成的脐疝破裂,建议立即去郑州做手术。2008年3月5日,他们到郑州时,陈月仙已心力衰竭,可她做完手术在家才休息了半个月,就坚持着要上班。到了门诊,看到已经有一个病人在等着了,陈月仙立刻穿好白大褂坐下,可她颤抖的双手怎么也握不住笔。她对同事张春林说:“我口述,你给病人开处方吧。” 生命尽头谱写闪光的华章 今年6月,陈月仙因为心力衰竭,不能躺,只能坐,最后只能趴在病床上。同事们闻讯到医院看望她,看到大家关切的眼神,她努力挤出一丝笑容,不停地安慰大家:“没事,没事,好多了,好多了……” 同事们都想着陈月仙这次该回家好好养病了,可今年8月的一天,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她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 当时是上午9点多,正值看病高峰,孟战备赶紧叫导医不要再叫陈月仙的号。陈月仙吃力地摘下老花镜,指着刚进来的病人对孟战备说:“好好好,我把这个病号看完就走……”这是孟战备听到陈月仙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永远离开自己热爱的儿科大夫岗位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之后,陈月仙因为病情加重,不得已提前办了病退。 老焦回忆说,病退在家的陈月仙茫然若失,嘴里总是念叨“退了、退了”。虽然陈月仙在家休息,但她所住的龙兴小区的居民知道她医术高明,经常来找她看病。她“指挥”丈夫,“把体温计拿来”,“把听诊器拿来”。只有这个时候,她的眼睛才又焕发出动人的神采。 “我后悔,要是我强制她卧床休息,说不定她还能多活几年;可我也不后悔,因为她只有在给病人看病时才会忘了病痛。工作中的她,才是最快乐的……”说到这里,行伍出身的老焦悄悄转过头去,不愿让人看到他眼角流下的泪水。 (本报将另文刊发开封市一院医生赵菊先的事迹,请予下期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