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南召县卫生局局长范杰 □本报记者 王 平 乐 山 南召县拥有人口50多万,是国家级贫困县,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但是该县卫生事业近几年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绩令人瞩目。该县发明的新农合“一卡通”制度被全国借鉴和推广,“三项改革”让乡镇卫生院起死回生,2009年争取到1个多亿的项目资金也令人惊叹…… 取得这一切成绩的最根本因素,该县卫生局局长范杰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一卡通”的发源地 记者:据了解,现在在全国推广的新农合“一卡通”制度,最早发源于南召县,这一制度的创新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和原因? 范杰:我县于2006年开始实行新农合制度,我们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造福群众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性化服务作为一条工作主线贯穿到每个环节,落实到方方面面,把建立简便快捷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机制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从方便患者的角度出发,在新农合制度实施伊始,我们就实行了县内“一证通”制度。 2007年3月份,我县率先在全市实行市内“一证通”制度,使参合群众到市级医院住院、补偿与在县内一样方便快捷,使参合农民能够持证自主选择市、县、乡级医疗机构,扩大了参合农民的选择范围,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 这种“全市医院随我挑、出院即补偿”的新农合运行服务模式,被南阳市卫生局推广至全市,受到了省卫生厅、省政府及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南阳模式”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记者:在新农合方面,南召县还有不少亮点,你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什么? 范杰:网络化管理方面,我们做得比较好。我们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开通了县、乡新农合微机管理系统,各定点医疗机构均安装使用了医院管理软件和新农合管理软件,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 同时积极向村卫生所延伸,至目前已有80%的定点村卫生所实施联网,开通了门诊补偿费用的网上审核结报。 “三项改革”盘活卫生院 记者:在很多乡镇卫生院发展还处于举步维艰的时候,南召县各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原因是什么? 范杰:我县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地方一样,经历过风雨飘摇的发展历程,“1/3在维持,1/3在挣扎,1/3名存实亡”,是2002年以前我县乡镇卫生院的真实写照。 2002年开始,我们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了“三项改革”,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即打破“三铁”。“上岗靠竞争、管理靠合同、工资靠绩效”,一下子激发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使卫生院的管理水平上去了,服务水平也上去了。 记者:最能体现卫生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是什么? 范杰: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突出的是社会效益。2009年我县的参合率是97.48%,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农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非常满意。 “早、快、严”抢抓机遇 记者:在争取项目方面,南召县的成绩令人瞩目,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吗? 范杰:算不上什么诀窍,但是也有一些经验。我们的原则是,规划申报抓“早”,组织开工抓“快”,质量管理抓“严”。 我们要求,要想申报项目,必须提前规划,把前期的相关工作做好,“项目今天批下来,明天就可以动工,建一个成一个”。因此,我们确实占到一些“便宜”。 当然,所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了,必然会找到出路和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