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张 毅 李宇军 孔祥熹 张 丹 易 咏
当前,全省卫生系统五大工程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五大工程的实施,给信阳市农村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信阳市农村卫生工作更进一步、更有利于信阳660万农民群众的健康,记者就此问题日前采访了信阳市卫生局局长、党组书记李第民。
抢抓机遇 开局良好
李第民说,五大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民生工程”,是立足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是强卫的发展之路、利民的和谐之歌。五大工程实施半年来,全市卫生系统扎实推进,开局良好,件件惠民。
其中的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五年百亿”工程中,信阳市先后落实新增中央投资建设项目4批262个,总投资2.76亿元,改扩建县医院4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53所,通过项目投资1050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信阳县以下卫生单位选拔优秀高校成人本科毕业生54名、专科毕业生68名,定向培养研究生4名、本科生54名、专科生76名;全市筛选15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50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信阳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评审工作启动后,5个层次的人才共申报192人。
乘势而上 筑牢网底
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信阳市成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同时,信阳市出台了《关于推广平桥区经验加强全市村卫生室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把村卫生室建设纳入重要日程。信阳市委、市政府与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思路不谋而合。
记者在该市光山县、新县、平桥区、浉河区等县区采访时看到,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平方米的规范化村卫生室比比皆是。粉墙红瓦、白檐勾边、铁栅栏、罗马柱的院落,规范整洁、窗明几净的就诊环境,给群众就医带来了极大方便。李第民告诉记者,这就是信阳市村卫生室建设的标准。用设计者的话说,这一标准至少30年内不会落后,完全能够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
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市规划建设的282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竣工,计划12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
顺应时势 一体管理
李第民说,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县级医院不同程度得到了自我发展,乡镇卫生院由于体制和投入等问题,成为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信阳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目标提前实现后,将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以乡带村、以村促乡、乡村共同发展。
据介绍,按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人员、业务、财务、药械等方面逐步实行统一管理的工作思路,信阳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考核工作。一是组织207名院长参加了省卫生厅举办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二是安排207名内儿科人员在18个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为期110天的临床进修学习,并组织其参加河南职工医学院为期20天的理论培训;三是组织414名麻醉和护理人员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5天半的培训;四是组织2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参加了在南昌召开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乡镇卫生院院长论坛;五是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系统培训工作;六是各县区按照《河南省乡村医生考核实施系细则》的要求,对1万余名乡村医生进行了考核。
多策并举 医改惠民
如何让老百姓看病就医得实惠、更方便?谈到信阳医改新举措,李第民表示,要认真落实好五项重点改革任务,确保带给城乡居民“四大实惠”,即:平时少得病、患病有保障、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
首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将参合率以县区为单位继续保持在90%以上;今年在息县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明年扩大到平桥、固始两个县区,力争2011年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其次,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对全市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再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3年努力,使每个县区至少1所县级医院和1~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城市社区都有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此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选择罗山县作为试点县,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李第民表示,全市卫生系统一定扎实推进五大工程这一惠民之举,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前行!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多办利民之事,多行惠民之举,以惠民之举促和谐、促创新、促发展、确保信阳卫生工作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农村卫生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编后:信阳市卫生工作的实践,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他们将积极探索新机制,采取新举措,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继续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新农合制度更进一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慎思新形势给农村卫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更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