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典型之一 本报记者 赵 炜 编者按:长期以来,全省10万余名乡村医生扎根乡村,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贡献了力量。他们是全省基层医疗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杰出实践者。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选择其中的先进典型予以报道,郭光俊的事迹是第一篇。 在峻拔挺立的嵩山上盛产的血参、荆芥、防风、金银花、野菊花,风姿各异,随风摇曳,不仅增加了嵩山的灵秀与生机,而且,作为中草药,它们有着自身的优势。 在嵩山脚下、少林寺南一片茫茫的丘陵中,有一个卫生所,所长郭光俊就像嵩山上盛产的这些中药材一样,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30多年如一日为医施药,为民解困,爱盈人间。 痴情中医 学以致用 郭光俊所在的卫生所是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卫生所。走进梅村卫生所,便有一种清风拂面之感,庭院整洁、雅致,设有内、外、妇幼、卫生防疫、生化、B超、中西药房、偏瘫、残疾人康复等科室。最令人难忘的是郭光俊的书房,那是一所院中院,门前一片修竹,地下生着青草,进入小院,颇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感觉。 53岁的患者郑长江说,他右半身偏瘫,郭医生用中草药为他治疗一个月后,自己能走路了,胳膊也能抬起来了。记者了解到,郭光俊先后写出18篇论文,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总结。当地心脑血管病、偏瘫病多发,他到山上采来中药,自己炮制加工,为农民治病,效果很好。 1965年2月,郭光俊所在的大金店公社成立了中医卫校。听到这个消息,他非常高兴,曾3次托人介绍但未能学习成行,于是沮丧万分。那年秋天,他用家里卖鸡蛋的钱买了《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汤头歌》《濒湖脉学》等医学书籍,刻苦自学。1966年,他又随本地的著名中医郝世斋学习中医,并且跟随临床行医。为了进一步深造,1971年,他跟着本村拉架子车的“副业队”到了洛阳,百番求人联系,才得以进入洛阳涧西区人民医院学习。 在洛阳学习的5年中,由于经费不足,咸菜、大葱、开水泡馍成了他的主要食物。每逢春节回家,乡里乡亲们你三块五块、我一斤半斤,拿着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和粮票交给他:“孩子,出门在外抬脚动手都要用钱,咱不能饿着肚子学习,你只管好好学,老少爷们都盼着你学成后早点回来。” 扎根农村 回报乡情 1976年,郭光俊在家乡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立志要建成一个真正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村卫生所。 在村支书的支持下,他信心满怀,开始筹建卫生所。他亲自挑水担石、拉砖运土,和工匠们一起吃干粮、住工地。后因经费不足,除了在银行贷款5000元以外,他又把自己家几年来卖猪、卖牛、卖粮积存的给弟弟结婚用的8000元钱全部捐出来。历经4年,一座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山村卫生所终于建成了。 郭光俊的家乡梅村地处偏僻丘陵地区,乡亲们并不富裕。郭光俊说,他每天琢磨最多的,就是如何让乡亲们尽量少花钱看好病。在梅村,谁要是有个头痛脑热的,都喜欢来找郭光俊,每次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药就治好了病。有时,亲戚朋友病了,乡亲们也喜欢把病人领到郭光俊那儿,花钱少,病还好得快。 72岁的田大娘,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折磨10多年,医院先后下过4次病危通知书。没来找郭光俊前,她每年治病花费几千元。2004年春天,她慕名找到郭光俊。郭光俊第一次给她开了23元钱的药。老人说:“当时,说啥俺都不相信,一个劲儿怀疑这药不管用。后来俺试着吃了,没想到还真管用!”现在,田大娘每次不舒服都找郭光俊看,4种药治疗高血压,每月不到20元钱,加上治冠心病、糖尿病的花费,一年才几百元。老人说:“俺都3年没住院了。以前住院认识的几个老病友都走了,俺却活了下来。认识郭医生,真是我们病人的福气啊!” 乡亲们都说郭光俊是个很有名气的医生,但他的心里最清楚,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不图名,只是想让老百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科学文化瑰宝,在防病治病中必然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但只有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中草药特有的疗效。所以,郭光俊想方设法配合疗效好的中草药和土单验方医治疾病,同时也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追求完美 淡泊名利 除了行医,郭光俊唯一的爱好就是栽竹种花。他喜欢栽种竹子,因为他欣赏竹子的清淡高雅,高风亮节;他喜欢栽种梅花,因为他欣赏梅花的冰肌玉骨,纯洁无暇;他更喜欢栽种兰花,因为兰花叶姿幽雅,花蕊串串,端庄文静,朴实无华。 30多年来,凭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奉行艰苦创业、爱心治病、以礼待人的治所方针,郭光俊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送医送药;30多年来,他四季上山采药,用中医药治疗偏瘫病人8000余例,凡初次患病者,大部分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地保护了农村劳动力;30多年来,他吃住在卫生所内,日夜守护着病人,和他们谈心交友,共创和谐。 为能改善医疗条件,方便群众就医,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仅有的一点收入全部用于卫生所的建设上。他还为敬老院的16位偏瘫老人免除医药诊疗等一切费用,治好了他们的偏瘫病;为本村的村民每年义务体检两次,免费做心电图和血流变检查,为军烈属、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免除的医药诊疗出诊费用共计20多万元。但在家里,他却不允许孩子们扔掉一块馒头、倒掉半碗饭,不允许医护人员随便浪费一块纱布、一粒药片。 30余载春秋矢志中医,他提出卫生所新的战略目标是:“办名牌中医诊所,创名优特色,育名医名家;崇尚科学,开拓进取,一切为了山区群众身体健康。” 办名牌中医诊所,一切为了山区群众身体健康,这就是郭光俊追求的完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