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原区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纪实 本报记者 李伟强 一方面打造优质“乡村就医圈”,卫生院改造向纵深发展,40个村卫生所标准化改造列为政府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和基底作用进一步夯实。 一方面形成便捷“社区15分钟就医圈”,城区按照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95%以上的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建设,村卫生所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与医疗机构年度校验、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发放相结合,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 近年来,郑州市中原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立足资源大整合、技术大联合、人才大流动,打造出方便、快捷、实用的“乡村就医圈”和“社区15分钟就医圈”,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体系。 强力投入扮靓优质“乡村就医圈” 在郑州市中原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其中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中原区委、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强力投入上。据了解,为保证村卫生所建成后运转顺利,区财政每年为每个村卫生所拨付6000元的公共卫生补助资金。在整个村卫生所建设中,区政府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 为切实搞好村卫生所建设,郑州市中原区委书记王贵欣、区长王东亮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具体建设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原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工作方案》,对村卫生所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区40个村卫生所进行改造、建设。区政府不但将此项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还列入了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为村卫生所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突出规划设计,保证建设标准符合要求。在制定建设标准时,中原区要求高标准规划设计。所有参与建设的村卫生所都是统一外观、统一布局、统一标识,新(改)建村卫生所面积均不少于175平方米,在设计上突出人性化,满足老、弱、病、残等群众的特殊需求。在用地选址方面按照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就医原则统一规划。由区政府组织专业人员逐村进行现场考察,与当地村委会衔接,确保村卫生所建设用地的落实。 突出资金投入,保证村卫生所开工建设。区政府及时出台了奖补政策:对达标村卫生所,每新建1平方米业务用房补助500元,每改(扩)建1平方米业务用房补助300元,并为每个达标村卫生所统一配置了高压灭菌器、观察床等价值1.5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 不仅如此,针对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中原区将基础设施建设、院容院貌美化、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基层医疗改革的重点,实行“三步走”战略,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改善农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 2003年,中原区相继拨出资金100多万元,为须水镇卫生院新建了9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并对病房楼进行了改造,对大岗刘乡卫生院建了供应室及肠道门诊。2006年,利用国债资金45万元,先后对须水镇卫生院病房楼、门诊楼、手术室进行了改造,每间病房安装了滑道、更换了床头柜,安装了无塔供水设备,硬化庭院18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400平方米,院容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9年,根据郑州市卫生局示范卫生院建设的要求,区政府将须水镇示范卫生院建设列入该区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按照“原址重建、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原址重建门诊大楼,总投资约450万元,总建筑面积3295平方米,预计2009年完成门诊楼主体建设任务,2010年5月全部完工。 关爱彰显社区15分钟就医圈 “从家出门看病,步行不到10分钟;看个感冒只花费几元钱。”提起自己看病的经历,郑州市中原区的李奶奶这么说。 明亮的诊室、宽敞的输液大厅、储备充足的药房、分类存放的个人健康档案……在中原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像李奶奶这样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快捷、廉价医疗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避免独居老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发生意外,中原区还在2008年实施了关爱老年活动,为辖区独居老人建立了重点病人家访制度,设立服务专线、健康咨询、电话预约,开设家庭病床、家庭护理等专项服务。并安装紧急呼叫器,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联通,独居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随时可以按动呼叫装置,120急救中心将立即显示老人登记的信息,包括住址、年龄、病史及亲人电话等。急救中心将回拨电话给老人,根据情况就近派急救车出诊,并紧急联系其子女或监护人。 不仅如此,中原区2008年启动了“片医”负责制试点。截至目前,试点已扩大到6家。建立“片医”试点的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享受到诊疗服务、急诊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及健康管理服务、计划免疫服务,还有医护人员将中医中药、残疾人康复训练、精神心理卫生管理、独居老人关爱、健康书屋、营养膳食指导、体能监测等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送到社区,居民看小病、做治疗,简易康复保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记者了解到,该区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以“适应需求,方便群众”为原则,按照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按照服务人口1万人左右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让95%以上的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完善的卫生服务网络,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日常健康有人管”。 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顺利开展,该区采取辖区公立医院领办,厂矿企事业单位医院门诊部、大中专院校医院挂牌以及基层卫生组织改制等多种形式,引导卫生资源向社区、基层转移。并积极组织选派城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对口支援,使社区医疗求助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同时该区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针对城区个别都市村庄改制后的社区,他们尝试将原村卫生所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综合医院签定协议,建立双向转诊关系,使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出台了《中原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从“健全服务功能、完善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构建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全程规范和提升社区卫生的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力求从改善服务方式上强化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连续服务、主动服务的能力。 量化分级勾画医疗蓝图 有了在农村卫生院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中的积极改造和提升,这仅仅是中原区强化医疗服务水平的第一步,他们还从量化分级等管理增效入手,进一步勾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蓝图。 事实上,中原区制定的《中原区村卫生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对村卫生所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按照严格准入、依法监督、属地管理的原则,与医疗机构年度校验、公共卫生补助资金的发放相结合,使村卫生所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同时,对村卫生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进行考核,对基本医疗等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补助资金挂钩,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方面。郑州市中原区始终坚持统筹安排、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不断强化村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一方面,与新农合对接,实行24小时应诊制度,建立参合农民底册,由村卫生所直接为参合农民提供门诊就医补偿,为参合农民贴身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对慢性病及精神病进行分类建档,定期随访、动态管理;并结合基层健康教育工作,为村卫生所制作了宣传展板、健康教育光碟和健康处方等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健康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了解到,在加强村卫生所硬件建设的同时,中原区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规范管理,自主经营”的指导思想,并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对村卫生所执业人员及护理人员统一管理,在全区实行统一调配;对新进入村卫生所执业的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严把准入关。对现有执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同时,对村卫生所医生每月召开一次村医例会,以例会代替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农村医务人员适宜技术培训。加强经常性业务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村卫生所执业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该区还积极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村卫生所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22项村卫生所管理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还将其中13项制度在各村卫生所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督导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村卫生所消毒、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为确保农民用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药,制定了《关于加强村卫生所药品管理的意见》,根据《河南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试行)》及各村卫生所的实际需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从而保证了药品质量,降低了药品价格。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建立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最主要和最便捷的“场所”,然而由于受地域、医疗环境、经费不足、管理不到位和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农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社及城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百姓的能力大大减弱。然而,郑州市中原区将在基层卫生工作中总结出的好做法、好模式、好经验,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走出一条符合该区实际的惠民之路。 城乡一体化好比一台加速器,为郑州市中原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强力推动其突破传统发展方式,朝着城乡医疗卫生均衡化方向快速发展,使农民群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相对公平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