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畔的杏林明珠
——记蓬勃发展中的安阳市中医院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谢文松
安阳市中医院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红旗渠的故乡——安阳市的市中心繁华路段。厚重的历史文化、曲折的发展历程,造就了这样一家中医特色突出、医疗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诊疗设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建院以来,该院屡获殊荣,连年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8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该院现有红旗路、解放大道两处院址,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亿元;现有职工600余人、开放病床500张,设有急诊科、心血管科、脑血管科、消化科、肿瘤科、肾病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儿科、妇产科、普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骨伤科、耳鼻喉科、脊柱关节科、肛肠科等22个病区和40余个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达45万人次、住院人数达1.1万人次;该院的整体技术力量、服务功能、诊疗环境、医院规模等,处于河南省中医系统地市级中医院的领先水平,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赞誉为“河南中医系统的一面旗帜”。
安阳市中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河南省开设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中医院之一。抚今追昔,由中医联合诊所起家,经历55年沧桑巨变,该院凭借优质的医疗服务、突出的专科特色、诸多的名医名家,享誉古城安阳及周边地区;还相继涌现了大批悬壶济世、誉满杏林的名老中医,是安阳乃至豫北中医医疗体系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20余年来,特别是1994年后,该院确立了“弘扬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结合,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奋斗目标,一系列先进设备相继引进,一系列高难度、复杂手术独立成功开展,大面积心力衰竭、严重休克、长时间心脏停跳患者的抢救成功,标志着该院彻底摆脱了“慢郎中”的说法,步入了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发展阶段。
2003年后,安阳市中医院迎来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承担了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以“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服务立院、管理严院、文化建院”为发展战略,推动了该院的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在人才建设方面,该院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较高、中西医兼顾、德艺双馨的高层次、高素质学科带头人队伍,其中河南省名中医2名、省市学科带头人7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省中医继承型人才导师1名、国家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名;同时,该院现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46名,正、副主任医师,正、副教授90余名,形成了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人才梯队,为该院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内涵建设方面,近年来,该院高度重视,以医院管理评价活动和省“三名”战略为契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大力弘扬中医医疗特色、强化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在专科专病建设方面,该院的儿科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名科,打破了安阳市没有全国重点专科的记录;儿科、心血管科、消化科、脑血管科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专科;成立了安阳市骨伤病治疗中心、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诊疗中心、小儿脑瘫中医诊疗中心4个市级诊疗中心;肾病科等多个专科专病进入安阳市“3-20工程”重点专科、重点专病项目行列。在医疗特色方面,该院在紧紧抓住中医特色这一根本的同时,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中医特色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重点中医专科为主干,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为支点,西医外科系列为补充的专科专病格局;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并举、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近10年来,安阳市中医院的基础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该院几经搬迁,从拥挤的老城区到繁华的城市中心地段,从小到大、由紧变宽,规模逐年扩大,医疗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2003年初,以闫清海为院长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紧紧把握安阳市行政机关东迁的机遇,在安阳市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优惠价格购得红旗路新院址。新院建成后,该院床位数由过去的300张扩大到500张,建筑面积由1.5万平方米扩大到3.2万平方米,突破了发展瓶颈,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一座花园式、庭院式的中医院,将成为安阳市中北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病房大楼的竣工必将极大地完善该院的诊疗功能,提高救治能力、发展潜力,为安阳市中医院的腾飞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