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路 璐
“五大工程建设,既有战略目标,又有具体举措,为基层卫生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堪称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兴业之路、发展之本、活力之源。”谈起五大卫生工程,洛阳市卫生局局长朱其昌十分振奋,并结合洛阳卫生工作激情畅言。
五大工程为卫生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朱其昌说,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需求越来越高,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这就给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历史时期,卫生工作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抢抓机遇,负重拼搏,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2004年以来,在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市卫生局以“大卫生统领全局,大跨越促进工作”,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三横五纵”的公共卫生体系,织网筑堤,成效显著。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婴儿死亡率由早年的107‰下降到8.46‰,孕产妇死亡率由以往的220/10万下降到35.27/10万;人均期望寿命由上世纪80年代的68岁增加到73岁,百岁老人增至201位,113岁的李四粉老人名列“全国寿星排行榜”。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思,我有所行。成绩面前,洛阳卫生工作顺应民意、更进一步:从2007年开始的“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到2008年底启动的“优势医院医疗倍增计划”;从如火如荼的乡院、村所建设,到星罗棋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招实在、件件惠民。卫生系统行风3年跨越63个位次,被省厅表彰为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二等功。
朱其昌说,洛阳市的这些工作与省厅不谋而合,而且省厅的部署更全面、更具体。五大工程涵盖了资金、项目、体制、人才等方方面面,不仅输血丰肌,而且强筋壮骨,为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再次飞跃注入了新活力,是突破卫生瓶颈的标本兼治之举。
发展才是硬道理
谈到五大工程在洛阳的实施,朱其昌用两幅医务人员常用的对联直抒胸臆。他说, 一幅是“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幅是“门诊千人健,巡疗万户春”,前者说得是愿望,后者说的是职责。五大工程的实施,贴近了天使、卫士的愿望,强化了卫生系统的职责。洛阳今年的卫生工作,也从中受益颇多。
据介绍,五大工程实施以来,洛阳市确定了基层卫生体系3年建设方案,目标是“达标改造,标准化建设”。其中,2009年,共投入资金2.1亿元,改造了5个县级医院、32个乡镇卫生院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至今年10月底,被列入市委、市政府“20大实事”的15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建成。今年国家实施的两项重大公卫项目——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和农妇孕前、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前者在伊川县启动,补助资金75.95万元,要求普查15500人;后者省里下达洛阳资金170万元,也在有序进展之中。
人才建设是五大工程的重头戏。今年以来,该市共选拔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111人、专科生61人;在职人员定向培养硕士3人、本科46人、专科80人。6月份专业人才选拔工作正式启动,洛阳地区报名的大专生有462人、本科生81人、硕士生6人,9月5日全省统一笔试。目前,面试、体检基本结束,医疗卫生系统的“科班生、正规军”将越来越多。今年3月5日,市区21个二级以上医院共派出165名“城市医生”,对口支援8县33个乡镇卫生院——加上前几年派出的533人,688名城市医生通过技术帮扶,使一大批基层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同时,“城市医生”也和基层卫生院、和父老乡亲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抢抓机遇者占先机
朱其昌说,今年夏天,他在某乡镇卫生院调研时,看到一老汉正对着黑板上的“51111”工程介绍出神。原来,老汉是为高护即将毕业的女儿寻找政策机遇呢。看完后,他还连声说:“好政策带来好机遇,医疗卫生行业会越来越好呢!”
老汉话语实在,老汉体会良多。有着同样感受的不仅是医卫人员,还包括越来越多的群众。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该市医疗单位中,出台优惠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已蔚然成风:洛阳市中心医院从北京请来医学博士陈兴澎,担任院长助理和心外科学科带头人,令当地患者足不出市就可享受到国内最先进的心外科技术。伊川县人民医院于年初启动了“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战略,一次引进了4名医学硕士,这些来自郑州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的硕士们,分别在医院妇产科、泌尿外科和骨外科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宜阳县中医院、洛宁县中医院、孟津县人民医院等,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人才引进工作捷报频传,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编后:实施五大工程,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洛阳卫生系统的实践,将继续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纵深推进五大工程建设为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书洛阳卫生事业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