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33期第1版
 
2009年第133期第2版
 
2009年第133期第3版
 
2009年第133期第4版
 

六十年辉煌历史 铸就人民健康路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漯河卫生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 俊
  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60年辉煌历史,铸就人民群众健康之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2004年区划调整以来,漯河市卫生局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力保障漯河人民的身心健康,全市卫生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公共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明显加强

  近年来,漯河市共投资3028万元用于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国债资金1505万元、市县配套1054万元。目前,漯河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4个,开放床位6399张。其中:医院36所,中医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50个,妇幼保健院(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另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171个,全市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由30年前的0.32亿元增长到15亿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完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整合了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及控制能力;实现了全市120统一调度,强化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完成了市紧急救援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建设任务;市、县区均组建了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
  为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落后、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破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漯河市卫生系统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从卫生院(所)建设、全面实施新农合、卫生支农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目前,共投入资金约5100万元,建成标准村卫生所1171个,其中90%以上的村卫生所达到省建设标准。村卫生所建设面积都达60平方米以上,做到了“五有”(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符合条件的医疗人员),实现“六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供应统一、财物建帐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网点标志统一),达到“三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村所工作人员满意)。广大农民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及时医治。
  2007年10月,漯河在我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参合农民达192.4467万人,平均参合率达95.5%,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已累计补助参合农民4415327人次,补偿医疗费用45064.58万元,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得到缓解。
  近年来,漯河市卫生局始终把卫生支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以人才支援为突破口,增强卫生支农的针对性,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而且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表扬,市委书记靳克文对该局卫生支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专门作出批示:“市卫生系统积极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力量薄弱问题,也是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漯河市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投入6.0565亿元,总建筑面积达52.8982万平方米。
  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一院先后完成了医院搬迁、紧急救援中心和新病房楼等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为160659.33平方米,总投资31977.63万元;市二院新老病房楼总建筑面积20153.35平方米,总投资5522.3万元;市三院、市中医院、医专二附院(市五院)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六院、市中心血站业务楼、市传染病医院等建设项目共投入5亿余元,建筑面积达26.8940万平方米。目前,各医疗单位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开展了社区卫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建成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努力打造市民“15分钟”就医圈。漯河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受到河南省副省长宋璇涛的批示表扬。

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漯河市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该市从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入手,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推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立了独立的卫生监督执法大队;1999年,全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现场会在漯河召开;2004年,随着区划调整,市、县(区)级卫生监督所成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卫生监督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加强,执法能力和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为。无证行医、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执业、违法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依法管理、依法执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探索建立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认真开展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等专项整治,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监督监测覆盖率达100%,食品的合格率由1986年的85%上升到95%,生活饮用水的合格率达98%以上,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等监督工作得到不断加强。漯河市连续十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卫生监督执法先进集体,65起案件分别荣获省卫生厅百案评奖一、二、三等奖,5人荣获全国卫生监督执法先进个人,30人被省卫生厅授予优秀监督员称号。
                   
疾病控制、妇幼保健成绩突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发展成门科齐全、设备一流,集传染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科研培训、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防病业务指导体系。通过卫生防疫人员的不懈努力,1997年该市成功地消灭了天花;2000年,成功消除脊髓灰质炎、黑热病、钩端螺旋体、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布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消灭标准。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步规范。全市建立13家HIV初筛实验室、1家确证实验室和16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点),实行了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建立了艾滋病疫情、阳性随访、自愿咨询检测、哨点监测数据库和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等。另外,结核病预防控制项目运行良好,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河南省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签发电报推广了漯河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为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该市加大投入,改善产科用房条件,添置产科必备设备;每年举办妇幼保健培训班,加大妇幼保健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打击非法接生专项治理,依法取缔非法接生,并把住院分娩费列入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建立了以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的村—乡—县—市(城市为地段—区—市)的妇幼信息报表网络;建立了报表评审制度、质控制度、反馈制度、例会制度、新出生婴儿报告制度、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15~49岁育龄妇女死亡报告制度、跟踪访问制度等。妇幼信息工作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国家“三网”监测办公室、省卫生厅和省妇幼保健院的表彰和奖励。
  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漯河市首先做好优生优育咨询工作,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其次是努力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筛查治疗工作,提高产前保健管理质量;第三是做好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该市新生儿筛查工作进展顺利,连续多年被省卫生厅和省新生儿筛查中心评为先进地市;第四是强化集体儿童保健,自1995年开始对全市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率达90%以上,集体儿童入园体检率达95%以上,保教人员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率达90%以上。
                   
医疗服务、设备和人才建设全面提升

  漯河市紧紧围绕“用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医药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医疗服务价格不断规范,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稳步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全面开展;强力推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一日清单制”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医疗行为不断规范,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了医疗安全,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工作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先后开展了优质服务年、诚信服务年、争创“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一系列活动。
  医疗设备居全省领先水平。30年前,漯河市仅有几台小型X光机,连黑白B超都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引进、合作和自筹资金,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由123台增加到2365台(件),增加近20倍;现有直线加速器、γ刀、中子刀、TCT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医疗设备34台,其中CT有16台,医疗诊治水平大幅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该市卫生局把人才引进培养作为一项根本战略来抓,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30年前,漯河市没有一名医学硕士;目前,已拥有博士2名,硕士70余名,各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享受省、市政府津贴7人。同时,市卫生局一直把援外工作作为医务人员沟通、交流技术的平台,近年来,已选派15名医务人员援助赞比亚和埃塞额比亚。
                  
中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漯河市1986年成立了漯河市中医院,又先后成立了临颍县中医院、郾城县中医院、舞阳县中医院。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两级中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但四家医院开放的总床位数不足300张,医院职工总数200余人,无一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年业务总收入不足400万元,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需求。
  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1995年以来,各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居弱图强,发奋努力,在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特色专科3个。一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现有12家,床位数达825张,比1990年增长了175%。目前,市中医院中医针灸推拿科、骨伤科、脑病科等优势明显,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中医药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中医药从业人员15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00余人;中医药科研实现突破,仅2008年市中医科研项目达19项,与1987年的空白形成了鲜明对比。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提高

  夺取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漯河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紧急应对,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不辱使命,夺取了“双零”的全面胜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汶川地震发生后,为全力支援地震灾区救灾工作,漯河市卫生局积极组织捐款捐物活动,共捐款70万余元;先后派遣医疗救护、医疗运输、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和医疗保障、医疗支援等6支队伍共53人奔赴灾区,执行紧急救援和医疗保障任务,共救治1070名受伤人员。在灾区的日日夜夜里,队员们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河南省医疗卫生救援队临时党委的表扬,为漯河卫生系统和漯河人民争了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漯河市先后连续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全省非典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医改新机遇,漯河市卫生局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卫生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全力实施“51111”工程,确保漯河卫生事业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