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县孙庙卫生院六十年话巨变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周国健 薛运华 60年斗转星移,60年沧桑巨变。息县孙庙卫生院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该院领导班子巧借这一优势和党的惠民政策,团结并肩、拼搏奉献,其发展变化是日新月异、令人赞叹。 孙庙乡位于县城西部,是由西进入息县的第一个乡,素有“息县西大门”之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医需求的提高,孙庙卫生院于1952年诞生了,当时只有医务人员12名、茅草房13间。1963年,该院搬迁到现址时,有砖瓦结构用房21间、茅草房6间,看病使用的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1995年在“卫八”项目支持下,该院自筹资金6万余元,建设门诊楼827平方米。后经政策扶持,该院配备200毫安X光机一台、显微镜一台、B超机一台、病床8张。由于种种原因,该院发展较慢,职工大量外出务工,留守的只有院长等三名同志,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孙庙卫生院院长谢林涛介绍,2003年,国家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息县被选为第三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像春风吹绿了大地、似春雨滋育了万物,把该院从濒临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当年,该院门诊量达1816人次,住院量达494人次。之后,该院依托国债项目投入建设了一座680余平方米的病房楼,并自筹资金购买了10张病床,硬化了路面,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政策的感召下,外出务工的职工自发回来工作,加上外招人员,组建了新的医疗团队。由于新农合的良性运转,该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年业务总收入达40余万元之多。2008年,经过公开选聘,该院成立了以谢林涛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开设了内、外、检验、接种等10余个科室,组建了一批业务骨干,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谢林涛告诉记者,2008年实施“卫十一”项目以来,上级领导从加强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着想,先后为该院配备了心电监护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无影灯等医疗设备和10张病床。这为该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由过去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病到目前开展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疫苗接种、腹部及骨科手术等,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服务。2008年该院业务收入达80余万元,职工工资人均千余元,全乡新农合参合率达95%。 卫生事业辉煌灿烂,展望未来更加美好。息县孙庙乡卫生院全体员工表示,近60年的建院历程是艰辛的,发展是坎坷的,变化是巨大的;在濒临倒闭的时候,是党的好政策使该院步入了发展的新时速。他们坚信,在未来的征途上,让卫生院更加惠及广大群众,谱写精彩华章,让孙庙乡这块热土充满朝气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