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32期第1版
 
2009年第132期第2版
 
2009年第132期第3版
 
2009年第132期第4版
 

有助于治疗老年痴呆症 出生前诊断先天性耳聋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神奇基因技术再获新进展
      老年痴呆症的关键基因被发现,通过基因可寻找先天性聋儿的踪迹。我国的医学专家们,最近通过神奇的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可喜的新进展。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张云武教授课题组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存在于小鼠中的一种名为Rps23rl的基因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这一研究成果为老年痴呆症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为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而小鼠不会”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据介绍,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里的过量堆积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张云武教授称,“经过8年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小鼠细胞中筛选、鉴定出了Rps23r1基因,并通过细胞实验和转基因动物模型,证实了这种蛋白能同时明显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和神经元细胞里神经纤维的缠结。可谓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与此同时,通过产前基因诊断或孕前遗传学检查与咨询,就可以得知胎儿或计划孕育的后代是否会出现先天性耳聋——这一最新技术也开始在临床应用,使人们看到了从基因这一根本层面上对先天性聋病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希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耳科学研究所聋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揭牌成立。这一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先天性耳聋从出生后筛查干预阶段开始迈向出生前预防阶段,使医务人员从基因水平寻找先天性聋儿的“踪迹”成为现实,可从根本上实现减少先天性聋儿出生、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
  实验室筹划建立相关的基因诊断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聋病基因水平的诊断,进行产前筛查。有既往家族性耳聋遗传背景的高危家庭可以通过遗传咨询,获得生育计划指导,同时那些已怀孕4~5个月的孕妇可通过产前DNA诊断,得知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耳聋,从而有效避免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本报综合消息)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