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孟津县常袋卫生院院长高志强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姚伟旗
2004年8月,30岁的高志强走马上任,成为了孟津县常袋卫生院院长。
而立之年的他,站在自己事业的起点,不禁茫然了。身为一个雄心壮志满怀的有志青年,他一直憧憬着要做一番自己的事,可眼前的这个烂摊子,实在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常袋卫生院,地处孟津县偏僻的一隅。当时,医院医疗设备严重老化,技术水平低下,病号少得可怜——处方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几张;少的时候,一整天连一张处方都没有。卫生院每月的总收入,能超过一万元,就算很不错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境况下,职工们人心思散,能走的纷纷另择高枝;20余名“留守”职工,自比为“看大门的”,消极度日。
除了这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医院还欠着50余万元的外债。
面对着一团乱麻,起初的几天里,高志强茶饭不知味,夜寐不能安。可是,在他的词典里,是没有“临阵退缩”这个词的。目前,医院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就是全员二十几张嘴的吃饭问题。决心带领全院职工走出困境的高志强,作出了他的——
第一个承诺:把职工的饭碗盛满
要吃饭,就要有米下锅。
当时,严重入不敷出的常袋卫生院,已经拖欠了职工几个月的工资。当务之急,是赶紧筹到一笔钱,使医院能步入正常运营的轨道。高志强向大家承诺:工资,一定会按月发放。
筹资的过程,使高志强的耐心和忍受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磨练。由于卫生院发展不景气,银行担心还贷能力,始终不肯松口给医院贷款。高志强从一家银行到另一家银行,磨破了嘴皮,磨穿了鞋底,好话说尽,熟人朋友求尽。最终,在兄弟单位一个院长的担保下,他总算贷到了2万块钱。
贷款的艰辛,让高志强充分体会到了求人的不易,推己及人,他将这种体会联想到了被病痛折磨的病人身上。他告诉全体职工:今后,如果有病人来求我们帮助,我们要义无反顾地给予帮助;如果我们解决不了的,可以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帮助。
2万元的贷款,虽然能暂缓卫生院的燃眉之急,但要想保证卫生院正常运转,依然有些痴人说梦。高志强忐忑不安地跟妻商量:要不,把咱家的积蓄全拿出来?
“你整天上班忙得不着家,不往家里拿钱也就算了,现在倒好,还想把家里的钱往单位贴。有多少钱够填卫生院的无底洞?”牢骚归牢骚,通情达理的妻几句埋怨之后,还是把家里的小金库如数交出。
当拿到这两种“筹资”途径发下来的工资,可想而知全体职工会有怎样的震撼与感动! “那时候看着大家接过工资时脸上的的表情,我感觉到,卫生院要翻身了。”会计小雷动情地告诉记者。
高志强用2万元为职工发了工资,1万元购进了急需的药品,5000元用来购进或维修基本的化验试剂、医疗器械,5000元用来日常办公。卫生院终于有了医院的样子了。这时,高志强又作出了——
第二个承诺:给医院穿上“新衣裳”
开头难,万事皆如此。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高志强对自己、对医院都有了信心。看着医院破败的外貌,缺规少矩的管理体制,人才不济的队伍,高志强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让旧貌彻底换新颜。
为了给职工们鼓起的干劲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高志强与与全体职工共同学习医改新政策,学习海尔文化,学习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马云的创业经历,学习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先生的管理之道。“一个人成绩的大小不是自己拥有多少,而是他给世界留下多少”, 中国谷歌网站管家李开复的成绩论,在这个偏僻的卫生院里成为尽人皆知的理念。
见贤思齐,高志强开始着手为卫生院建章立制。他先后制定了人性化十足的《常袋卫生院管理办法》、《收入分配核算办法》,后者大力倡导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调动。
有了制度,更缺不了人才。
医院的外科缺一名好外科医生。高志强想到了一位以前认识,技术过硬的外科医师,他就是已退休的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张传勋。张主任为人严谨、耿直,但能否成功聘到他,高志强心里真没底。
第一次登门拜访,张传勋以年龄大为由婉拒了高志强的请求。一顾不成就再顾三顾。“扶持外科、培养新人”的话,最终打动了脾气倔强的张主任。68岁的老人二话不说地蹲下身子,带着外科的年轻大夫从零开始,从卫生开始,从修理器械开始……这才有了如今常袋卫生院宽敞明亮的手术室,铮亮的手术器械,完善的规章制度。
“风光长宜放眼量”,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专家张传勋被请了过来,洛阳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儿科主治医生王兴宏被请了过来,洛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师赵曼也被请了过来,医院数名在外开门诊部且具有广泛病源的骨干医生,也都回来了……
人是发展的根本,有了制度有了人,卫生院的面貌一天天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日子渐渐好起来后,高志强总觉得还缺些什么。是的,一个单位,不能没有自己的向心力,不能没有自己的灵魂。于是,又有了——
第三个承诺:爱与善凝医院之魂
爱与善,也是管理之道。
高志强坚持认为,一个好的院长,对员工、对退休的老同志、对患者,都要持有一颗平等、尊重的心。这体现在他的谦虚好问、从善如流上。
每到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他总会带上卫生院全体职工的祝福,亲自上门拜访卫生院的退休老同志,向他们汇报一下卫生院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绩,恳请他们到单位坐坐,为单位建设提意见。五年来,这样的拜访从未间断过。
一位心直口快的病人家属带其老伴在常袋卫生院住院期间,直接找到高志强提意见:“你是卫生院的院长?我提一建议,咱卫生院的病房卫生需要改善。”高志强当即决定:聘请保洁人员。如今的卫生院是窗明地净、墙洁人悦。当这位家属又见到高志强时,由衷地对这位年轻院长的利索和魄力表示赞扬,并成为了卫生院的“义务宣传员”。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有病人打急救电话,由于雪大路滑,救护车不能行走,高志强带领业务副院长顶着严寒,踏着没膝的积雪徒步到五里外的一个自然村为病人诊治疾病。
这样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着,时常都在发生着。
在这种种精神的感召下,全院上下拧成了一股绳。积极学习进取、乐观善待他人,成为了常袋卫生院的“院风”。
……
内在决定一切。五年的光阴,可以倏忽而过,也可以改头换面、大展作为。
走进如今的常袋卫生院,新建的综合楼拔地而起,与原有的门诊楼融合一体;各科室设备完善,成为常袋乡至今唯一冬季拥有暖气设备的单位;楼前的四季青,使卫生院卫生院总保持着春天般的绿意;各种设备已基本能够满足卫生院的日常业务开展,人员结构比较合理,职工待遇明显提高,生活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