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柳江医院建院10周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许智勇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在全国人民喜庆新中国60华诞之际,漯河市柳江医院也迎来了医院建院10周年纪念日。 柳江医院位于漯河市柳江路金三角市场,前身为漯河市交通中心医院。1999年建院之初,该院设备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病人稀少,职工人心涣散,经营举步维艰。10年风雨历程,10年春华秋实,如今,在徐亚辉院长的带领下,“柳医人”励精图治,争创辉煌,使医院驶入了快速发展之路。目前,该院门诊楼、住院楼、办公楼已达50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各种先进的诊疗设备,以及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诊疗技术也大幅提升,谱写了一曲令人称颂的杏林之歌。 艰苦创业促发展 建院初始,医院只有1台便携式B超机、1台简易生化仪、1台心电图机,前来就诊的病人少,业务收入低,从院领导到职工,每月只发150元的生活费。面对重重困难,以徐亚辉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迎难而上,为了医院的发展努力拼搏。为了节省开支,徐亚辉带领男职工动手安装病床;没有保洁工,职工自己动手清扫全院卫生……同时,徐亚辉院长经过认真思考,科学论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迈大步”的发展目标。 经过论证,医院为发展找准了定位:搞好群体服务,不断开拓医疗市场;经常进社区、下农村开展义诊宣传活动;注重资本运作,依靠外力,借钱买鸡,卖蛋还钱;通过引进合作,让设备维修商垫资等办法,添置了超声影像工作站、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工作站、颈颅多普勒等常规检查设备,保证了临床检查工作正常开展,为医院发展打好了基础。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为大力培训人才,该院用3年时间,将90%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选派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强化职工服务意识,对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技巧、礼貌用语培训,制定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番介绍,一杯牛奶,一束鲜花”“五个一工程”服务模式,为病人洗头、剪指甲、喂饭。真心服务使柳江医院留住了病人,赢得了声誉。2002年,该院业务收入由建院时的几十万元,提高到近200万元,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展才是硬道理。10年来,该院狠抓职工思想教育,通过演讲、体育、知识竞赛及文艺汇演等形式增强职工荣誉感、凝聚力,组织职工学习《细节决定成败》、《商务礼仪》等,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并把迈瑞公司的“5S管理法”运用到医院管理中,打造一支高素质团队,实现医院稳步发展。同时,该院还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美国产CT、德国产原装爱克发CR、高氧仪、全自动生化仪、彩超机、500毫安X光机、心电监护仪、肛肠治疗机、等离子治疗机、救护车等大批先进设备。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先进医疗设备的配置为医院发展备足了后劲。 “四个创新”铸辉煌 早在2003年,院长徐亚辉就提出了:管理、技术、服务、观念——“四个创新”的发展思路。管理创新——把责、权、利下放到科室,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多劳多得,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技术创新——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把新技术及时运用到临床,改善了治疗及护理效果;服务创新——把优质服务在“五个一工程”上进一步延伸,形成了病人入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的零距离服务模式,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心理沟通,注重细节服务;观念创新——变等饭吃为找饭吃,主动出击,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作为一个中小型综合性医院,无论是从技术,还是设备,都无法与市级以上的大医院相抗衡,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采访中徐亚辉院长说。 据了解,近年来,该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打造医院特有的文化、服务、技术“三大品牌”,制定了院训,谱写了院歌。此外,该院还非常注重特色专科建设,特别是在脑血管病特色专科建设中,还选派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新技术。如今,颈动脉注射、颅内血肿碎吸、中医康复理疗、心理治疗等技术已成为该院脑血管病专科的特色,享誉漯河及周边地区。同时,外科开展的小儿一日外科治疗小儿疝气,妇产科开展的阴式子宫切,骨科开展的股骨头置换等手术,也成为医院的亮点。这些,都使医院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该院年业务收入增至550万元;先后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漯河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医保先进单位,并多次被评为漯河市社会办医医疗质量百分考评第一名。 沧海横流,斗转星移。蓦然回首,漯河市柳江医院已走过10个春秋,为保障群众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快速发展的柳江医院会拥抱更多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