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汝阳县人民医院的报道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赵军朝 孟自立 赵永亮
“汝阳有汝河,汝河会唱歌;高歌颂天使,天使佳话多。”
近日,记者到被誉为“酒祖杜康之乡”的汝阳县采访,惊奇地发现了这首写在客车座位后面的小诗。同车的一位老者对记者说:“过去都说汝阳有‘三宝”——杜康酒、杜鹃花、梅花玉;如今,县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比花还要红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连日来,记者深入到汝阳县人民医院,从科室到病区,从医护到病人,从社区到农家,从居民到村民,试图解开其中的谜底——
“阳光工程”和“三控工程”
汝阳县地处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近年来,因物价上涨,医院基础成本增大。为有效控制成本,该院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三控工程”,千方百计消化上涨因素,以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宗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效低耗’,办法是建立机制,控制成本。”院长张武轩说。
——完善阳光采购机制,降低物品采购价格。该院先后制定了《医院设备器械管理办法》、《水、电、暖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医院物品采购工作的通知》、《人体内植入性医用材料购进使用管理办法》等,统一全院的物品采购,一律不准标外采购、私自采购。凡是纳入上级药品、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集中采购范围的,一律参加统一采购。做到组织采购、验收入库、支付货款“三公开”,定标程序、招标过程、招标结果“三透明”,降低了物品价格。
——健全阳光收费机制,规范各类收费行为。该院投资100余万元对医院的收费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各类收费的网络化操作,标准严格,项目规范,管理统一;在门诊大厅、住院部药房设立固定的药品零售价格公开栏及医疗服务价格公示栏,自觉接受监督;实行住院患者一日清单制,审计科及时对门诊和住院收费、医技检查等进行审计,有效地杜绝了多收费、分解收费等各类违规收费行为,真正让群众花明白钱、住放心院、看放心病、用放心药。
——推行阳光院务机制,保障患者权益。该院出台了院务公开制度,设立了院务公开日,定期召开患者及家属座谈会,利用院务周会及院办的“汝医简讯”、“汝医动态”等栏目,将患者、职工关心的涉及医院发展、药品设备、材料采购等问题进行全面公开;进一步完善由民主到集中、由集中到民主的决策机制,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重大决策如大型设备胃肠X光机、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购置,医技综合楼、后勤服务楼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保证决策科学,杜绝因决策失误造成医院运营成本的提高。
与“阳光工程”同时实施的还有“三控工程”。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该院通过实施分配机制控制、环节质量控制和就诊费用控制的“三控”工程,正确引导患者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群众就医费用。
——完善分配控制机制,抑制医疗费用上涨。他们进一步完善了成本核算制度,修订完善了《医务人员效益工资分配办法》,对临床科室制定了工作绩效、服务质量满意率、科室管理成效、专科建设成效等四个考评体系,将病床周转率、病人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入院首诊确诊率、临床治愈率、检查阳性率和病人满意率作为效益工资分配的主要指标,有效地克服了单纯业务收入与个人分配挂钩的弊端,避免了过度医疗的行为,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强化环节控制机制,规范各种医疗行为。该院从环节质量教育入手,从严格考核、评估、整改、提高方面用力,对外科系统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对内科系统被告危重病人权限化管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总结分析会,调查、分析、评价、总结医疗质量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同时对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实行分级管理,确保每一项新技术项目充分论证、严格审批、精心开展。
——建立费用控制机制,合理消化上涨因素。该院实行单病种管理,对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单纯性老年白内障等10个病种实行最高限价,超出部分由科室负担;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制定了医院临床用药基本目录、临床医师用药督导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成立了由药事、医疗、纪检等有关人员组成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价小组,对超过规定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室、病历、处方以及应用金额排在前10名的医生进行通报、处罚。今年前7个月该院共抽查病历4123份,抗菌药物使用率59.0%,其中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为48.6%。医院在保证临床用药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
做强做大专科,打造医院品牌
“作为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县医院,要想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专科意识,以重点专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医院形象,打造医院品牌,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张武轩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院把专科建设与发展摆在医院发展的头等重要位置,以肝胆科、妇产科、神经内科为龙头,发展、辐射、带动了相关学科和辅助科室的进步,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专科群,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肝胆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先后被洛阳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重点学科”。2003年起,该院的住院病人年均增长15%,出院病人年均增长20%,初步实现了“专科优势凸显、基础专业共进,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到位。专科规划具有牵引和指导作用。他们按照有条件、有能力、有市场的原则,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石,以肝胆外科、胸外科、脑外科、妇产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骨科、儿科、中医科等优势科室为重点,科学规划,强力实施。
——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到位。医院专门成立了重点专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协调服务工作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专科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分析阶段建设成果,集中力量,齐抓共建;各临床科主任担任本科室创建负责人,负责医疗、培训、科研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在全院形成了重点学科建设的三级管理体系。
——增加投入,保障措施到位。为保证重点专科建设的需要,医院先后购置了电视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利普刀等一系列专科诊疗仪器,并根据临床及业务发展需求,先后引进配置了螺旋CT、CR拍片电视显像系统、医用直线加速器、日本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中型精密设备60余台件,满足了临床、科教和患者的需要。同时,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3%,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专项基金,鼓励专科医师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加大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新增住院床位150张,为专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大宣传,树立品牌形象。该院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通过创办“健康有约”栏目,开设专家访谈,开办卫生科普知识讲座,通过健康咨询、专场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医院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医院、了解专科、了解医师,增强他们的知名度;全院职工也广泛宣传,以实际行动维护“品牌”形象。
——外引内培,人才建设到位。该院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作为医院发展的第一战略要务,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兴院”的重头戏来抓,提出了“不惜资金,培养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育并举,管理人才”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引才、育才、用才、成才、留才机制。
拓宽内涵,完善措施,优化流程
“医疗服务,一要及时,二要适时,三要超值。”张武轩说,为了避免群众在就医过程中因服务不到位而增加的就医负担,他们主要从内涵、措施、流程抓起。
——强化服务教育机制,树立服务至上思想。该院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先、以服务为上,把事件办好”的服务文化建设活动,提高职工对服务标准的执行能力,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对服务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化解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如节日里为住院病人送礼物,为新入院病人送黄玫瑰;设置便民袋,开展电话随访业务;为产妇送上一杯红糖水;每周组织举办一次病区住院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大讲堂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活动,深受病人和家属赞许。
——落实服务改进机制,满足患者服务需求。在实行无假日应诊的基础上,他们还开放了午、夜间门诊,增开了专科门诊,医技检查科室24小时无间隙服务,方便患者随时就诊;开办孕妇学校、天使乐园,成立老年健康俱乐部;开设一日病房;制作便民服务卡,利用院后跟踪服务,指导家庭康复,延伸服务链条等,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融洽关系,逐步建立互信机制。
——建立费用优惠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实惠。他们对收费项目进行调整,取消了挂号费,诊查费副主任医师以上按每人次2元执行,对碎石、彩超的检查治疗标准下调40%执行;整合资源,把分散在相关科室的有关项目归口管理,成立专门的服务站,推出限时办理,限时办结,跟踪服务,床头服务等制度,实行一站式办理,最大限度地落实惠民政策;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及一系列管理制度,设立专项风险基金,开设专用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收费,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技攀升,服务到位,今年前9个月,该院的年门诊量同比增长6.24%,急诊量增长7.7%,出院病人增长11.89%;在平均住院床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病床使用率增长9.2%,同比上升11.5%,实现了住院病人数、门诊接诊量、床位使用率不断增高,人均就诊费用大幅下降的良好局面。此外,医院还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示范单位、省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