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17期第1版
 
2009年第117期第2版
 
2009年第117期第3版
 
2009年第117期第4版
 
2009年第117期第5版
 
2009年第117期第6版
 
2009年第117期第7版
 
2009年第117期第8版
 

呼啦圈转出了脑缺血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锻炼身体是好事,但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运动量过大、过猛,好事反而会变成坏事。53岁的周女士就是这样,她患有高血压,却转起了呼啦圈。才转了几分钟,就感到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到医院检查,发现小脑脑干缺血。这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病人易罹患此病
  中老年人由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一旦剧烈颈部运动,颈椎易受到压迫,供应小脑的血管椎动脉会受到压迫,引起小脑脑干缺血,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语言不清、反应迟钝、神智模糊、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无法做精细动作,如穿衣服、扣扣子、拿筷子等)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时会发生深昏迷,甚至猝死。
  患病后做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显示延髓背外侧的缺血梗死病灶,医学上把这种病叫做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后,应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患者要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剌激。最佳治疗时间是在发病后6小时内,特别是发病后3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以及扩张血管、抗凝等。同时加强病情监护,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果病情较轻、心功能良好、动脉硬化较轻和侧支循环较佳者,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眩晕等症状可以减轻和消失,但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一般恢复较慢,常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运动时跟着感觉走
      中老年人运动量不可过大,运动时要跟着感觉走。这个感觉包括几个方面:
      身体状况  医生要根据老人的年龄、病情、原来的体能素质状况给老人做一个综合评价,考虑能否运动,如血压控制得好不好、心脏功能是否平稳等。如果适合运动,老人应该选择那些体力负荷不大,动作简单易学、不过分低头弯腰、但全身又能得到活动、动作较缓慢而又有节奏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散步、快走、慢跑、体操、门球、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交谊舞、秧歌舞等,少数早期高血压病人还可以参加爬山、游泳等活动。需要提醒的是,锻炼要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效果的。
      运动不可过量  所谓跟着感觉走,就是以自我感觉为标准,运动时,感到神清气爽,周身舒适,这就达到了运动的目的。如果感到心慌、气短、乏力,则提示运动过量,不可再坚持活动。
      活动避开高温  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晚上,此时温度相对较低,清晨虽然比较凉爽,但这个时候体内血液黏稠度比较高,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不适合进行过多运动。对于有病的老人,室外温度大于28摄氏度、湿度大于75%(桑拿天)时不要坚持运动。
      保障足够的睡眠  老人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应有1小时的午休。如果头一天晚上未休息好就不要运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运动前后把好关  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医生的指导下,运动前要服药,运动时要携带药。特别是高血压病人,不要擅自停药,即使血压正常也要坚持用药。
      由于运动易出汗,老人要注意补水,最好喝淡盐水,补充汗中丢失的钠盐。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老人,应出多少、补多少,一般每天补水量2000毫升左右。    
                                                 (王继立)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