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快速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乔当归 通讯员 任礼飞 张军起 马景颖 伴改革开放之春风,随历史发展之潮流,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过几代疾控人的艰苦创业,取得了可歌可赞的业绩,整体工作稳居南阳市先进行列,单项工作跃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方城县疾控中心的前身是原县卫生防疫站,始建于1959年。50年来,该中心防疫队伍由小到大,检验设备从无到有,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该县疾控事业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建设、巩固、调整、提高,围绕“创一流管理水平,建一流基础设施,练一流专业技能,树一流精神风貌,求一流社会效益”的工作目标,务实拼搏,开拓进取,全县疾控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三十年风雨路,方城县疾控人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组织全县群众同疾病做斗争,破除封建迷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大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正是凭着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和崇高信念,正是凭着事业至上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该县疾控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在全省先进位次。 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先后消灭了天花、鼠疫、炭疽、回归热、黑热病、麻风病和丝虫病等八种恶性传染疾病,2000年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白喉、麻疹、流脑、乙脑、布病等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抗击疾病的过程中,每一次疫情的袭击,都是对疾控人员的严峻考验。下面的一组镜头充分诠释了“责任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 镜头一:丝虫病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长期以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控制此病的发生,1983年8月,方城县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丝虫病全民普查普治工作,这也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开展的全民普查普治,其要求之高,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县疾控中心(原卫生防疫站)所有参战人员发扬“酷暑不怕蚊虫咬,高温不怕汗水淋,严寒不怕手冻裂,黑夜不怕把跤摔,山高不怕路艰难,河深不怕水没身,雨天不怕路泥泞”的“七不怕”精神,奔走在全县村村户户,历时两年零十四天,完成全县75万人的普查工作,并对所有感染者进行治疗。经过近20年的监测防治,到2003年经卫生部考核验收,方城县提前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镜头二:1992年,方城县四里店乡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疾控中心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救灾抢险,组织了4支救灾防病小分队,深入灾区,参加抗洪救灾并指导和组织灾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他们根据灾情特点和灾区的实际,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治策略,迅速落实了以环境和饮用水消毒为主导措施的防止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实现了县卫生局提出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镜头三:1994年,该县广阳镇袁庄村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有54户共258名村民中毒,死亡牲畜38头,这是建国后该县发生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迅速组建食物中毒调查处理小组,挨家逐户调查,采取病人样本,进行样品化验,最后确定为该村饮水井被人投氟乙酰胺,人畜饮用后中毒。准确的化验结果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经全力救治,所有中毒人员全部治愈。但病死牲畜已流向市场,为防止二次中毒,卫生监督人员追根求源,三下南阳,将所有病死畜肉全部追回进行销毁。当一个个熬红双眼、满身疲惫的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在事件调查处理完离开该村时,村民们热情欢送到村口,一个劲地说:“感谢你们,感谢党和政府。” 镜头四:2001年夏季,该县独树镇戴岗村发生输入性恶性疟,这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一旦引起传播,后果不堪设想。县疾控中心立即派专业防治人员,赴现场指导扑灭疫情工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入户宣传,指导村民采取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他们成功地阻止了继发病例的发生。 镜头五: 2003年春季,非典肆虐,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灾难和巨大恐惶。面对疫情,县疾控中心(原卫生防疫站)成立了疫情组、流调组、消毒组、宣传组、检疫组、诊断组、后勤保障及信息报告组等组织,实行24小时总值班制度。按照“澄清事实、科学防治、消除顾虑、稳定人心”的原则,采取印发宣传单、宣传画、小册子,与电视台联办专题栏目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对学校、公共场所、餐饮单位、医院、交通等重点行业、重要部位进行重点安排和培训。与此同时,作为“防非”工作的参谋部门,卫生防疫站“防非”办公室灯光彻夜通明,专业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疫情曲线图、返乡人员趋势图,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着……通过及时、快速、准确的疫情分析,疾控中心向县“防非”指挥部及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建议,如尽快建立县、乡、村三级疫情报告网络,合理使用消毒剂,建立留观站,严格密切接触群体隔离等,均得到指挥部的采纳并付诸实施。同时该县还成立检疫队,对主要入县路口进行检疫,有效阻止“非典”的输入。通过全体职工超负荷、超能力、超资源、超常规的工作,该县成功地阻断了“非典”病例的输入,实现了发病率、感染率均为零的目标。 ...... ...... “有女不嫁疾控郎,不然夜夜守空房;十天半月不回家,回家一身脏衣裳。”这几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出疾控工作的辛苦,但疾控人员正是凭着“搞疾控何惧酷署严寒,灭疾病不分春夏秋冬”的信念,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先后于1988年、1991年和1996年顺利通过了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组织的三个“85%”的审评。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疾控中心克服重重困难,建起全省一流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大楼,使疾病控制工作跨入一个新阶段。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疾控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多方筹资,购置先进的检验监测设备。目前,该中心拥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度计、500mAX光机等高精度仪器,拥有万级(局部百级)实验室1个,还有现代化的冷藏储存设备、冷链运输车、疾病控制车、局域网微机管理系统、疫情信息报告平台,已成为全县集疾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检测、科研培训、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机构顺利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消毒实验室均获得省级资质认证,HIV初筛实验室获得市级资质认证。 艰难困苦创业路,一路脚印一路歌。如今,走进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雅致的花坛、凉亭,修剪整齐的草坪、花卉,装饰一新的检验室、会议室、图书室、档案室,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花园式的优雅环境,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提升了单位的整体形象。职工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干劲更大了,追求更高了。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方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肩负起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牢记宗旨,知难而进,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以累累硕果赢得了社会认可,为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撑起了一片蓝天。疾控中心先后被卫生部授予“全国计划免疫先进集体”、“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被省卫生厅授予“消灭脊灰先进集体”、“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卫生执法先进集体”、“结核病防治先进单位”、“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被南阳市委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位居全市前茅,连续多年被县直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卫生局授予“目标任务完成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惊回首,一段辉煌的里程;看未来,一段历史的跨越。方城县疾控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谱写护佑人民幸福安康的时代诗篇,高奏建设和谐社会的崭新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