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乡市中心血站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刘小华 人们说,血浓于水。他们是铺架血脉桥梁的爱心使者,用无疆大爱为生命加油!人们说,情重于山。他们是浇灌美好明天的健康卫士,用满腔真情谱写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崭新篇章…… 12年的辉煌 连续12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 连续12年,临床供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连续12年,自愿无偿献血率达100%,血液检测合格率达100%。 新乡市中心血站成立于1996年6月。2003年8月,中心血站采供血大楼正式投入使用,硬件条件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该站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先进单位”…… 新乡市中心血站作为该市唯一一家采供血机构,担负着全市的采供血任务及全市输血研究、临床输血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开展了单采成分血、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置换、疑难血型鉴定、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诊断和重组血治疗等业务。 新乡市中心血站积极探索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新乡市实现了无偿献血工作的“四个过渡”;同时血站加强了无偿献血四支队伍建设,促进了新乡市无偿献血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生命的重担 新乡市卫生局局长贾共卫告诉记者,通过改革,血站实现了什么时候用血,什么时候有血;要什么血型,就有什么血型的目标。中心血站各项工作尤其是无偿献血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 记者感叹,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新乡何以在短短几年间,从计划献血跨入我国无偿献血的先进行列。站长王继东风说:“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才是成功的法宝。”他们从解放思想人手,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开言路,征求各岗位职工的意见,梳理归纳问题;走访学习周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 改革分配机制 量化职工的劳动、明确各岗位任务,以多劳多得为原则;赏罚严明,定期进行民主评议,奖励十佳服务标兵,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改革采血模式 摆脱“血老大”思想,血站把献血车开到街头、村头、地头,深入到群众中宣传献血知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这种模式既树立了血站形象,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又提高了采血效果。 革新领导方法 中心血站实行“领导围着科室转、后勤围着一线转、采血围着供血转、血站围着医院转”的方法。站长努力解决职工困难,把大家的心紧紧地拧在一起。 创建优秀服务 中心血站围绕群众改进工作,提高机关效能和办事效率;合并科室,延伸服务职能,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 万家的牵挂 滴滴鲜血显示真情,袋袋热血挽救生命。每一袋鲜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9年5月,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焦急地闯进新乡市中心血站站长办公室,急促地问:“你是站长吗?我母亲急需400毫升AB型血。”站长王继东马上找来供血科主任了解情况。原来,因血液偏型,血库AB型存血量仅400毫升,是做应急备用的。站长王继东当即决定,有一袋血也要先去救命。 三天后,中年人又来到站长办公室,五尺高的大汉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感谢血站对俺母亲的救命之恩!”他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泪水给王继东一个启示:关键时刻,一袋血可救活一条生命,可挽救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这神圣的责任感时刻督促这位血站站长,带领干部职工拼搏前行,探索着新乡市无偿献血的新途径。 众人拾柴,燃起献血事业的熊熊烈火;热情服务,换取献血者的片片爱心。谁都有家庭,谁都盼望有安宁的生活,但是为了擦去患者的泪水,血站职工选择了奉献。他们就是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撑起了血站的一片天;用自己的努力,使该市无偿献血工作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血脉相连,真情流淌。“同样是微笑,我们力求更亲切一点;同样是服务,我们力求更完善一点;同样是承诺,我们力求更真实一点!”这是血站人的行为准则。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那些濒临死亡的生命重新站起来,使成千上万个家庭充满欢笑,重享天伦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