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09期第1版
 
2009年第109期第2版
 
2009年第109期第3版
 
2009年第109期第4版
 

天使这样“炼”就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正勋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领导称赞:“健康快车活动开展多年来,最成功的一次是在焦作。”活动结束时,健康快车列车长董淑珍眼含热泪,紧紧抱住焦作市五官医院护理部主任冯久娥说:“焦作人真好,护士们真了不起。”
    从筛查患者数千人到成功做手术千余人,从健康快车驶入焦作直至活动结束,在这3个多月里,多名护士生病但却没有一个人请假,这期间也未发现一例患者投诉,未出现一次意外事故。
嘶哑60多天的“呐喊”
    作为五官医院的护士,在治疗嗓子疾患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就在这么便利的条件下,这群白衣天使的嗓子全部嘶哑过,有的断断续续竟然哑了近60天。
    回忆起健康快车活动刚刚开始时,焦作市五官医院护理部主任韩久娥说:“由于我们人手少,每名护士大约要轮流负责50个病号,这些病号年龄小的50多岁,大的近80岁,询问的患者多,耳聋的患者也多。护士们为了能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就医流程和注意事项,都是用最大声去喊。就这样,我们护士们的嗓子全哑过,这也是每个护士兜里都装着治疗嗓子的药物的缘故。”
    嗓子哑的时间最长的是眼科护士长刘艺红,她断断续续竟然哑了60多天。从健康快车开始普查直到活动结束,她硬是凭着一股精神劲儿熬了过来。记者前去采访时,她还没有完全康复。很多人劝她去检查一下,她答应得爽快,可工作起来就全忘了。“每天面对百十来个病号,根本顾不上去检查,有一分钟时间还想趴在桌上睡会儿呢,可好像就连那一分钟空闲都没有过!”
    虽然嗓子哑了,但小声也要“喊”,那时候“喊”是时刻不离她们的常用字,“小张,你喊下刘某”“小刘,你去五病房喊某某”。“原来以为护士只会轻声细语地和患者说话,没想到她们说话都是在喊,后来我才理解她们,因为患者都是老人,而且好多耳聋的,不大声喊他们根本听不到。”
    20多岁的年轻副护士长栾彦梅在给白内障老人们宣教时,直到有一患者提醒,才知道自己的嗓子已嘶哑得发不出声了。提起此事时,小栾红扑扑的脸上还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呵呵,原来用电喇叭,最后电喇叭竟然被喊坏了,你说我们得用多大力气吧!”护士李梅边说边笑起来。
1天做的事比10天多
    “1天做的事比10天还要多。”年轻的小护士姜北亚、蔺芳和同伴们掰着手指头算:1天走的路比10天多、说的话比10天多、喝的水比10天多、吃的药比10天多……
    白内障患者经过前期的筛选后,还要到五官医院做一次筛选,条件合格者由医院接送车送往健康列车做最后一次筛选。患者手术后在列车上住一宿,第二天由接送车接回医院观察。列车上仅有40张床位,每天做手术20例左右,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40个病号需要来回运送,这对于20多岁的护士蔺芳可是莫大的考验。但运送期间却未出现一例意外情况,蔺芳也因此被众人尊称为老人们的“小家长”。
    “回答问题、解释疑问,那时1天说的话比现在10天说的多得多。”栾彦梅深有体会,“老人听力不好,一个视力表测试教10分钟那是常有的事。”“这就是我们护士一天喝水量要大于平常10天的缘故。”护士长刘艺红微笑着说。
8个塑料袋变席子
    “‘天使’只是对我们医护人员的一种形容,但我们为‘天使’两字付出的酸甜苦辣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一名护士曾这样说。
    在健康列车上,护士没有床铺睡,就用8个塑料袋(垃圾袋)铺在地板上当成席子,躺在上面一睡就是几个月。
    由于列车上床铺少,护士站临时设在两节车厢连接处,面积狭小,仅容下两三人并排而进。晚上休息时,护士们一个睡铺上,一个睡地下。由于床铺短,个子高的要蜷着腿睡。
    “住得如何不说,这里的苍蝇和蚊子也很多,有时就连蚊香都不管用。”性格开朗的栾彦梅逗笑地说,“其实刚开始时睡地板还有点儿不习惯,太硬睡不着,后来太累了,一闭眼就睡着了。”
    “有时候也想过买个席子用,但下班回家就忘记了,时间一久,塑料袋铺在下面当席子也就成习惯了。”李梅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