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食管癌的病因通过半个世纪的研究,经过了亚硝胺与食管癌病因的研究、霉菌与食管癌病因的研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食管癌病因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医疗队提出了食管癌一级预防的‘五项防癌措施’。”河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杨文献教授说,由于采取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防霉、去胺、治疗增生、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良饮水和增加营养”等五项综合性预防措施,上世纪80年代,林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进行了改厕和打深井运动,以期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饮用水质量,同时倡导居民不吃霉变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在食盐中添加核黄素,并与NCI合作在林县4个乡进行了营养干预实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食管癌在林州的发病率已经从每10万人中的140人下降到了70人,林州老百姓的生活健康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在林县的工作,除了送医送药 调查研究,另外就是培训当地的赤脚医生和医务人员。队员们通常白天出诊,夜晚开班讲课,四十几年来一直如此,即便在条件恶劣的“文革”时期,这种教学活动也没有停止。 1974年,医疗队帮助姚村卫生院(林州市食管癌医院)筹建起外科病房以后,对当地医务人员的培训就步入了正规化和全面化。除了手术手把手地带,其他像放射、化疗、麻醉等科室的人员也逐步培养起来,之后陆续又有许多人到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免费进修,从而为医务人员独立开展手术奠定了人才基础,逐步建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姚村卫生院的副院长宋金祥,1971年在姚村卫生院工作,从那时起便开始了与医疗队合作的历程。1974年,医疗队帮助姚村卫生院筹建外科病房,并开展了第一例手术,在这过程中,宋金祥参加了各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和业务活动。手术开展起来后,宋金祥获得了医疗队中许多专家的指点,现在已然是林州首屈一指的手术大夫了。 “我是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培养出来的。”林州市肿瘤医院的副院长赵新吉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出生在林县的赵新吉,医学院毕业后就被特意分配到中国医科院李铭新和程书钧两为教授的实验室里学习。两位教授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赵新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赵新吉的话说,不但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赵新吉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现在已经成为林州市有名的肿瘤专家。 2009年9月13日,林州食管癌现场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李冰、沈琼塑像,北京医疗队,河南省医疗队纪念碑揭幕式在林州市肿瘤医院举行。北京医疗队几经岁月,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了。在卫生部、中国癌症基金会和河南省卫生厅的组织安排下,来自北京和河南的那些曾经在林州这片土地上付出了心血的专家和教授们重新来到此地,对第二故乡进行回访。消息传开,林州沸腾了。 医疗队和林州人民在与肿瘤的长期斗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并肩作战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割舍不断的。医疗队在林州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寻找病因和预防因素,探索早防、早诊、早治的新路子;帮助建立起肿瘤登记制度和三级防癌网,为开展群防群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林州开展了手术、放疗、化疗等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基础、临床科研人才。林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林州市卫生局局长程同吉动情地对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三级防癌组织在发展中经受了困难、挑战的考验,在不断调整中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现在,市、乡(镇)、村三级防癌网络在林州食管癌现场防治工作中仍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