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单位寻求应对之策
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田泽允 杨珺丽 郭美艳
近年来,我省实现了新农合在农村地区的全面覆盖,农民到市级医院看病,报销比例达50%。因为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农合政策的优惠,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敢于到大医院求医问药,各大医院的住院量和门诊量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甚至出现“井喷”。日益增多的病人势必会影响到服务质量,医疗单位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新农合政策庇护下,农民看病有了底气
如今走进医院,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多!每个窗口、每层楼梯、每个科室,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记者每次去濮阳市各个医院的门诊部采访,除非提前有预约,否则很难有机会采访到医生。
8月21日,记者在濮阳市人民医院看到,翘首等待的病人家属在手术室门口围了一大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医院手术室每天的手术量由原来的二三十台增加了到现在的五十台,每天的预备手术单都有一米多长。在医院血液科,农村罹患白血病的老人也住了进来,血液科护士长说:“要在以前,家庭贫困或是年龄大的白血病患者会放弃治疗,新农合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的资金保障,血液科病房的入住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市级医院备受青睐,病人出现“井喷”现象
因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青睐,看病去大医院是许多人的第一选择。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濮阳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150%,半年来一直不减;而门诊的实际就诊量也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容纳量。8月22日,记者到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采访,刚走出电梯,几张病床就出现在眼前。因为血液科病房全部住满,陆续进来的住院者不得不在走廊“安营扎寨”。对于此种现象,有市民质疑这样会引起感染,不利于住院病人的健康,对此安排,院方虽知不妥,但也深表无奈。医院血液科的护士长说,那些住在走廊的病人和家属觉得,只要能在大医院接受治疗,不管住在哪里都无所谓,有的甚至主动要求住在走廊里。
为应对门诊就诊量剧增和医院床位紧张情况,各个医院也采取了多种缓解措施:陆续将部分行政用房和非专业用房改为病房,用以扩充病房量;尽量延长门诊坐诊时间,将早上的挂号时间提前到7点半,只要是当天挂的号,负责医生当天一定要全部看完才能下班。记者从濮阳市卫生局了解到,为了缓解病房持续紧张的形势,为市民提供更充分便利的医疗资源,医院新病房大楼的修建也正在筹备当中,而濮阳市中医院的15层病房楼、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的10层病房楼已在建设当中。
部分设备较为先进,但多数到了更新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主动寻求做手术的人数增加。濮阳市医疗设备的先进水平、数量和更新程度如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濮阳市各大医院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与我省其他地市相比并不落后,医疗设备所承载的技术含量也较高。在市人民医院和油田总医院,洁净手术室的技术条件已经达到国际标准。但是医疗设备数量紧缺的情况比较明显,多家医院的医疗设备陈旧,大部分已经到了更新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在每个医院的B超室、CT室门口,经常可以看到长长的等待队伍,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到医院做磁共振检查,要等上半个月才能轮到。
记者了解到,濮阳市市委、市政府对该市各医院设备更新情况非常重视,在政府的支持下,针对设备的短缺和老化现象,部分医院正采取行动积极更新。市人民医院新引进了大型的磁共振设备,马上就要投入使用。濮阳市中医院今年刚刚成立的重症医学科,引进的全部是最新最先进的设备。
护理人员空前短缺,高级护理人才难觅
在与护理人员的接触中,记者了解到,医疗机构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短缺现象非常突出。住院病人激增,而护士每年的增加数量却与之不成正比。许多护士向记者描述她们工作的紧张:长期加班、中午不回家是常事,有的甚至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长期双重压力出现抑郁情绪。
某医院一位护士长说,护理人员短缺是全国各医疗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医生的地位明显高于护士。而现实情况却是,医疗和护理是两个并行的车轮,手术做得再好,没有术后护理人员的配合,病人的病情恢复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因为护理人员长期被忽视,不但使各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也深受影响,缺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一直是护理工作的软肋。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对于护士的紧缺现象,国家卫生部门已经开始予以重视。卫生部2008年5月12日开始实施的《护士条例》明确规定:“本条例实施前,尚未达到护士配备标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应该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实施步骤,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年内达到护士配备标准。”
记者了解到,对于积极引进护理人员,濮阳市各大医院目前正在有计划地行动。油田总医院前年招聘护士80多人,去年招聘70多人,今年也已引进新人40多人。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也开始制定规划,今年将有计划、分批次引进能够适应各个科室专业需要的业务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