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00期第1版
 
2009年第100期第2版
 
2009年第100期第3版
 
2009年第100期第4版
 
2008年第100期第1版
 
2008年第100期第2版
 
2008年第100期第3版
 
2008年第100期第4版
 

搞好血液安全体系建设 提升血液管理工作水平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洛阳市中心血站  贠中桥  吕运来
  近日,河南省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将在洛阳召开。这次盛会,既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展示,也是河南卫生事业,尤其是洛阳血液管理工作的大事和喜事。
  从2006年开始,洛阳市的血液管理工作在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按照省厅“一体化”管理精神,把采供血服务、血液安全管理工作一并纳入“三横五纵”的公卫体系建设,下发了《实施方案》、《考评细则》和《考核办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市血液管理工作实现了省厅提出的采供血工作四化建设和工作重点四个转移的目标,形成了在市局监督管理下,以市中心血站为技术依托,以县(市)供血库(输血科)为纽带,职责明确,素质过硬,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功能配套,质控有力的独具特色的洛阳血液管理模式。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充分认识体系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一、依靠政府支持,强化管理责任
      血液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必须全社会动员,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才能提高执行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体系建设正是将血液管理的各项管理权、监督权、执法权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加以细化和量化,使各部门能够清楚自己的管理职责、管理范围、管理目标,从而减少环节,主动高效管理,为进一步搞好血液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明确部门目标任务,血液管理齐抓共管
      做好输血安全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需要血站的优质服务和质量保证,需要临床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需要县区卫生行政、监督等部门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只有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实现安全输血的全过程管理。
      三、加大管理力度,实现重心下移
      目前,血液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隐患在临床。在实现临床用血100%无偿化,血站的硬件建设基本完成、软件建设日益规范的情况下,血液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临床用血的科学、规范、有效,如何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体系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体系建设明确规定了完成时间、措施和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血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实现上级提出的目标、任务,仅靠每年召开一两次会议远远不够。体系建设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把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明确责任单位、限定完成时间和量化实现的目标,再配套跟进一些激励措施,极大地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短短两年的建设,各项建设任务得到圆满完成。
卓有成效的体系建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一、体系建设多策并举,强力推进了供血库(输血科)规范化建设
  实行供血库(输血科)合格证制度是省卫生厅的重要管理举措,也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需要。在省厅制定的血库规范化建设标准基础上,我市出台的《洛阳市医疗机构供血库(输血科)考评细则》,进一步量化责任,强化措施,提出供血库(输血科)建设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相结合,对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医院,以奖代补给予一定的奖励,先后奖励车辆9台、血小板保存箱5台、血浆融化箱5台,发放设备购置资金60余万元,极大地促进了供血库建设步伐。血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点帮扶;从业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每年两次免费业务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在省厅组织的血库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时,我市的供血库均一次顺利通过。
  二、完善全市的采供血服务网络,极大地改善了献血环境,实现了辖区临床供血全覆盖
  全市共建固定采血点13个,其中9个县(市)各设立1个,城市区4个,机动采血车2辆。采血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明确、设施设备完善、宽敞明亮,使献血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设立供血库9个、输血科28个,按照属地管理和就近划片的原则,与所有供血库(输血科)签订了供血合同,供血库(输血科)承担了151家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任务,双方签订了输血安全责任书,既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又快速便捷。
      三、实行血液全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投资100多万元铺设专用光纤用于网络建设,开发输血科管理软件,实现血库和血站间的信息同步传送,目前已同27家医院输血科和10个固定采血屋联网。专用光纤的连接确保信息安全和快捷,全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实施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共享,便于血液追溯,可以适时对血液库存和使用情况监控。
  四、加强血液质量监督管理,把好血液质量安全关
  我们严格实行血液采集前初筛制度,在街头开展血型、血色素、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等的初筛,使血液检测不合格比例明显下降,由原来的近10%,下降至1.94%。血液质量三级质控、实验室室间质评、市疾控中心抽查等,为保障血液质量筑起了条条防线。市中心血站对各个供血库(输血科)的质量监管责任,有计划地对供血库(输血科)的储血冰箱温度、业务操作、临床血液使用等情况实施抽查、监控。通过层层质量检查和监督,确保临床使用的血液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五、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献血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挖掘新闻视点,聚焦新闻事件。去年一年,先后在省、市级媒体分别发稿55篇、82篇,网上发稿92篇,良好的舆论氛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献血知识,参与无偿献血。同时调动多种宣传手段,在城市制作公交站亭广告18处,公交车辆车身广告13处,电视广告片3部,市(县)大型广告牌20多处,血站文艺小分队下乡演出48场,电影下乡放映18场,大学生周末自愿宣传936人次,努力让血液管理政策法规、血液知识、献血常识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六、加强执法监管,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实施动态监管,每年开展1~2次综合性检查,评价体系运行状况,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提出存在问题,督促及时改进,达到以检查促建设。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查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人员资质、执业范围等认真开展检查,确保在辖区内无违法采供血事件发生。
  七、以科研促发展,不断提高输血技术水平
  我们制定了“立足血站实际,贴近临床实践,瞄准科技前沿,开拓科研空间”的科研思路。聘请和引进了一批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本科生,成立了洛阳市临床输血研究所,购置了价值数百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搭建起科研平台。先后和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教学试验基地等,培养输血专门人才。主持并联合广州、云南等7家血站开展临床无效输血研究等课题,开启了输血科研横向联合的先河。去年又加入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中国输血研究所联合开展的REDS-Ⅱ项目,和巴西圣保罗输血机构就建立血液预警系统达成合作意向也全面启动。通过广泛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站经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科研立项项目6项,均在积极推进中。跨区域科研协作组《临床无效输血研究》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输血杂志》专门开辟专栏刊登10篇课题研究文章,在全国输血界引起巨大反响。血站实验室被市科技局确定为“洛阳市重点实验室”,成分输血、去白细胞血、辐照血、病毒灭活血浆等使用比例逐年提高,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输血疗效,进一步保障输血安全。
体系建设的意义与体会
  一、强化了血液管理的政府主导职责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政府领导、属地管理、行业负责、依法办事”的管理原则,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了“政府领导,政策指导,业务督导,行政监督”的管理格局。把血液管理同其他卫生事业管理一样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提高了血液管理的层级,加大了管理的力度,不断促进输血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高了紧急情况下血液供应能力
      洛阳市血液应急预案的制定,确保了任何情况下的血液供血。全市每个县(市)区都成立了血液应急领导小组,建立了300到500人的应急血源队伍。血站在城市区、周边单位供签订血液应急共建单位32个,掌握可以随时启动的献血人员8000多人,登记RH稀有血型500多人,在血液偏型、季节性血液紧张等情况出现时,可在24小时内启动。连续几年来,没有出现血液(包括稀有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
      三、实现了采供血全覆盖,消除了输血安全隐患
  体系建成后,采血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农村献血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61.18%,有效缓解了城市献血的压力,也符合人口资源比例状况。供血网点建设完成后,实现了供血全覆盖,急诊送血次数由原来的每月80多次锐减至每月不到20次,为抢救生命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计算机网络建设完成后提高了血液采集的计划性,2年来没有因为保存时间过期报废血液;所有临床输血业务的开展都由规范化供血库(输血科)负责输血前试验,保证了输血安全。
  四、为输血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系建设的前瞻性,为实现血液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对血源的组织动员,从提高献血知识的知晓率着手,为血源的稳步发展提供保证,解决了连年高速递增的血液需求;固定采血屋的建设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献血环境及服务质量提高的要求;实现计算机全过程远程光纤管理,为信息量迅速增加、血液追溯等留下发展余地,这些在制定体系建设时就为血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空间,增加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可预见性。
      五、对“一体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现有体制下,要实现采供血管理一体化,面临很多问题,如经费投入渠道问题、人员培训问题、业务指导问题、日常事务协调问题等。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要积极贯彻一体化管理思想,体系建设对此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让所有参与者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工作、投入多少资金,比较明确地解决了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方向。
  辉煌无尽日,意在重上弦。今年9月18日,将是我们建站40周年的日子。40年的采供血历程,两年多的体系建设,使我们深深认识到,血液工作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还没有哪一项工作像血液工作这样特殊、这样敏感。我们将以体系建设为契机,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政治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血液管理的层级和水平,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