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安 赵忠民 王正勋 8月22日,河南省武陟县圪垱店乡大成村,51岁的村民李小社因头痛、耳疾到该村卫生室就医。 卫生室值班医生李怀孔为其进行了仔细的诊断,而后开出了一张药方。李小社拿着药方来到药房进行核价,该药方药价共计4.4元。 接着,工作人员在《新农合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上,进行了登记,登记表上显示:药价4.4元补助1.3元。李小社在表格的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工作人员在李小社的新农合医疗本上进行了注明。 李小社付了3.1元药费后,拿着药离开卫生室。 整个就医过程,方便、快捷、惠民。 这是记者在武陟县采访新农合门诊统筹时看到的一个真实场景。 2009年1月,武陟县取消家庭账户,全面实施门诊统筹至今,已有55.66万人次享受门诊补助333.15万元。 门诊统筹顺时而生 武陟县地处豫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62.46万,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县。 新农合运行6年来,该县共补助参合农民医疗费用1.49亿元,受益农民186.81万人次。2009年,该县参合农民60.15万人,参合率96.3%。 然而,在几年的实践中,现行的一些政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现行“家庭账户加住院统筹”补偿模式中的家庭账户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农民认为看病仍然是花自己的钱,有了小病也不愿意去看,导致了家庭账户基金大量沉淀。二是门诊看病家庭账户资金用完后,再看门诊就全部自费了,影响了农民看小病的积极性,造成农民小病拖着不治的状况,制约了农民的门诊服务需求。 这种状况不仅仅在武陟县存在,全国实行新农合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此种问题。 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开展了“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项目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门诊统筹是取代家庭账户的最佳方式。 门诊统筹就是将门诊统筹基金集中统一使用,对参合农民的门诊费用按比例补偿,有病得补助,没病保健康,增强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和风险共担能力。 2008年8月,武陟县结合卫十一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有关要求,县卫生局着手组织相关人员赴外地考察门诊统筹模式,组织基线数据调查,经过测算分析、研究座谈、专家论证,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取消了门诊家庭账户,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将新农合基金20元用于门诊统筹,80元用于住院统筹,按每人每年20元设立门诊统筹基金,以村为单位包干使用,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就医补偿比例为22%,一次门诊封顶补偿10元;定点卫生所就医补偿比例为18%,一次封顶补偿5元;每人每年补偿封顶为25元。 通过半年的实施,虽然门诊量有所增加,但效果还不明显。武陟县卫生局认真调查研究在运行中存在的补助比例低、受益面小、基金沉淀较多等问题,又重新开展了基线调查,经过多次研究座谈,于7月1号将门诊统筹补偿再次进行调整,由原来的乡级22%、村级的18%统一调整为30%。封顶补助比例由原来的乡级10元,村级5元调整为乡级15元和村级10元,年封顶补助由25元调整为100元。 方案调整运行一个月来,门诊补助人次、补助数额明显上升,参合群众和乡医满意度明显提高。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