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强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增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精神健康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日前,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常国胜的心理诊室,48岁的赵先生正在诉说自己近两年得的一种“怪病”:经常突然出现一种异常强烈的恐惧和紧张感,同时感觉心慌、心悸、胸闷,有时还会出现头痛、头昏、眩晕等症状。发作时,他的意识始终很清楚,这种感觉让他非常紧张,只要一“发病”他就会尖叫,大喊着让家里人快救他。 开始时,家人以为他得了心脏病,但每次将他送到医院,做心电图等检查,发现除了心率加快之外,没有任何异常。赵先生这种“怪病”每次发作大概会持续半小时左右,他总是担心会随时发病,又怕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此他不愿到人多的热闹场所,不能独处,甚至出门时也要他人陪伴,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无独有偶,从事通信工作的周小姐,经常需要加班。在一次上完通宵班早晨快下班时,她突然感到心慌,呼吸困难,全身乏力,有一种濒死感。到医院急救却发现一切正常。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总是感到全身乏力,之后的一个月里又发作过两次,但持续时间不长,休息一会儿又好了。 “这是典型的惊恐障碍的例子。”常国胜介绍说,有些人一感到胸闷、气喘,就急急忙忙去医院,看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其实,不少患者的胸闷、气喘、心口痛等现象并不是心脏真的出了毛病,而是心理问题,是焦虑障碍的症状。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中焦虑障碍、抑郁的总患病率高达19.97%。这是中国综合性医院进行的最新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研究。人们对“抑郁”并不陌生,提到“焦虑障碍”就知之甚少了。 “与一般躯体的疾病不同,由于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往往明显缺损,因此在治疗中除了要解除患者的各种症状困扰外,还需要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社会功能。”常国胜表示,由于焦虑障碍是一种病程较长,且复发率较高的疾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同时必须加强对患者的长期随访,以减少复发概率。 常国胜提醒,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就医于各个科室,却很少来精神科,因此检查不出明确的疾病,常与医护人员及家属发生冲突,造成人际关系障碍,或者焦虑抑郁症状。这些人情绪低落,甚至悲观绝望,少数可能自杀身亡。因此如果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要及时找有关专家详细检查,排除真正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某些精神疾病,才能最后诊断“惊恐障碍”,进行精神方面的药物和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彻底解除病人的疾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