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96期第1版
 
2009年第96期第2版
 
2009年第96期第3版
 
2009年第96期第4版
 
2008年第96期第1版
 
2008年第96期第2版
 
2008年第96期第3版
 
2008年第96期第4版
 

中医药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经济有效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培旭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10年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大约为0.49%,近10年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在发达国家,普通人群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6.5%~16%;在我国,近期调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与发达国家数据相仿。由此推测我国慢性肾脏病人数有可能达到1个亿,而其中1%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
      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除了对中晚期进行透析和肾脏移植外,保守治疗尚缺乏良好方法。据统计,接受透析和移植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晚期病人不到1/3,大部分都在选择保守治疗或对症处理。透析和移植的费用一年约需10万元。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近些年取得了一些较显著的成绩,有临床治愈的,有得到长期病情控制的,也有有效减少透析次数的。我们通过临床总结提示:达到临床治愈的基本都是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达到长期病情控制的基本都是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就中医药治疗费用来看,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门诊中医药治疗费用,每月大多在700元左右,确实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
      我们近些年通过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中医药有以下作用:
  一、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改善并保护肾脏功能。
  二、能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高生命质量。
  三、能抑制蛋白分解,抑制肝和肾脏中尿素的合成,改变氮代谢和氮利用。
  四、能降低血钾、血磷,增加水盐排出,从而改善水钠潴留、高钾血症等。
  五、减少腺嘌呤在肾小管的沉积,对健存的肾单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六、能直接和间接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控制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病情进展。
      中医药的这些作用不是一法、一方、一药的结果,而是通过辨证治疗和整体调治实现的。我们在辨治过程中突出三个要素:一是扶助正气,恢复功能。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排水、排毒等功能下降,所以扶助正气、改善脏腑功能,是延缓和阻止慢性肾功能衰竭进程的根本方法。二是通利六腑,祛除废物。血肌酐、尿素氮、胍类等均是体内代谢废物,与中医的湿、浊、毒等病理产物密切相关。这些病理产物产生于脏腑,又影响了脏腑,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废物的排出则主要靠六腑,其排出途径以大小便为主,所以中医排水、排毒是靠通利六腑实现的。三是祛除诱因,防止恶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恶化大都有诱发因素存在,诸如感染、蛋白质摄入过多、严重高血压、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从中医角度来看,诸如外感、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都会引起此病的恶化。对这些因素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干预,以阻断恶化,逆转病情,使预后改观。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治疗,主要有六项措施。
      一、肾衰胶囊治疗:每次4~6粒,每日3次,口服。作用是扶正排毒。
      二、汤剂辨证治疗:每日1剂,每周服6剂。作用是调整机体整体功能。
      三、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作用是吸附排毒。
      四、静脉点滴益气或活血化瘀制剂:每日1次,20天一个疗程。作用是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改善贫血和营养状态。
      五、治疗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六、生活调养:低蛋白、低盐饮食、忌酒、避免过于劳累,调畅情志,预防感冒、感染等。
      以上措施住院病人全用,门诊病人选用一、二、五、六等。


  李培旭  医学硕士,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国家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医35年,近年来一直从事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病、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病等疾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1篇,编写著作6部,获省、厅级成果5项。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