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94期第1版
 
2009年第94期第2版
 
2009年第94期第3版
 
2009年第94期第4版
 
2008年第94期第1版
 
2008年第94期第2版
 
2008年第94期第3版
 
2008年第94期第4版
 

一个普通医生眼中的“60年”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姬留标  崔冠华
    8月17日下午6时30分,孟津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内科诊室。
    副主任医师张义生刚刚送走最后一名病人,隔壁科室的小周医生就推门进来,说:“走,张主任,练大合唱去!”
    “每当唱起红歌,就让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张义生——这位从医40多年的老医生动情地对记者说,“建国60年沧桑巨变,给人的感受太多、太深了!”
    “那时候,医生太少,听诊器就是高精尖设备”
    1937年7月出生,1964年河南医学院毕业,社教一年后分配到孟津县人民医院工作,从实习生到医生、医师、副主任医师,1997年退休、返聘——张义生的个人履历简单到只有几行字。但这简单的几行字里,却包含了老人太多太多的感受和回忆。
    “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我才12岁,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那时候医生太少,听诊器就是高精尖设备,见到正规医生比现在见明星还稀奇!”张义生说,每年春天,师生们都会去挖茅草根熬茶,或在教室里用醋浇热犁铧熏闻,以治病防病;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就用喝姜汤、捂被子出汗这些土办法;不幸害了大病,只有挺着——“因为人们太穷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了!”张义生说。
    “那时候的1万元只合现在的1元钱。”张义生说,他参加工作后才听老同志讲,1950年3月,县医院的前身——县政府医疗室成立时,县政府拨给的建院经费是300万元,借民房1间,旧式两屉桌1张,医生1人,300万元买了一些简单的药品和器械,主要任务是对县政府干部的医疗保健,兼对群众的防疫工作。他刚到医院时,全院只有两个医学院毕业生,他是第三个,认识他们的人比认识县长的都多。
    “现在呢,经过发展,医院拥有固定资产几千万元,占地50亩,大楼好几幢,职工300多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达百余人,光内科就设有8个专业科室,外科设有4个专业科室……社会大发展,卫生大发展,群众的就医条件彻底改善,医疗保健成了最普通不过的事情喽!”张义生说。
    “救护车也是卫生的见证,医院的缩影”
    采访中,张义生多次提到医院的救护车,并反复强调说:“救护车也是卫生的见证,医院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县仅有1台改装的破救护车,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因素,这台破救护车经常往省城跑——送危重病人,请专家诊治。这台破救护车成了生命的希望和医院的功臣。
    “现在看来,那时认为的危难急症,大部分只是常见病、多发病,如今在县里就可以解决。”张义生说,“况且,现在救护车增加到了6辆,还有1辆巡回医疗车,1辆取血专用车,交通也方便了。群众有病打个120,救护车立马上门,再也不用像几十年前那样,为争用救护车开后门、批条子、吵嘴怄气啦!”
    “还有医疗设备!”张义生说,他刚参加工作时,X光机就是医院的“高级设备”,院里连台心电图机都没有,也只能检验尿、粪、血常规,别的做不了。现在,光1台螺旋CT就是600多万元,还有800毫安X线机CR诊断系统、美国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机、除颤仪、电子胃镜……太多太多了,二级医院正常开展各项临床工作的设备、器材一应俱全,不仅群众就医方便,连他们都感到无比自豪哩!
    张义生说,尤其是这几年,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健康,加大卫生投入,医院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实施后,群众有病敢看、有病能看、看了能报,比以前好了不知有多少倍。上次院周会上,医院院长郑广庆通报说,上半年医院门诊就接诊5.5万人次,住院3680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许多。
    “张主任,集合了,会议室练歌!”小周的声音又在走廊里响起,张义生抱歉地脱下白大褂,握别上楼后又回头真诚地说,一首是《国歌》,一首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最爱唱了。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