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王西京
那天中午,我一走出车站,就给刘君打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正在光明宾馆参加一项社会活动,让我到那里去找他。
光明宾馆位于新市区,我一到那里,就看见刘君站在宾馆门口等我。我觉得,他还是那个样子,热情开朗,一脸微笑,只是人显得精干了许多。“你先到房间休息,过会儿,咱俩再谈。”说着,他就把我领到了宾馆二楼的一个房间。
我洗了脸,看看周围的环境,心里有些惊奇,刘君已经不是过去的刘君了。高中读书时,我与刘君是同班同学。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省内一家医学院,毕业后分到县里做内科医生。1989年,我曾在他所工作的医院住院,得到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那时,他参加工作不过3年时间,在县城里已经小有名气,每天一上班,总有许多人来找他看病。他医术高超,为人忠厚善良,是一位深受同事、病人尊重的好医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10月,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挚友如酒”,写出了我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并讲,我们已经近20年没有见面了。如今,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就坐在了我的面前。
刘君一脸歉意:“对不起,是陪顶头上司吃饭,没办法推辞。”他告诉我,在我疾病痊愈,离开小城之后,第二年他就调入目前工作的医院,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职工总医院。先是做医生,后做内科主任,7年前又成了这家医院的院长。今天,集团所属的一家酒店开业,请了有关的领导,他是来作陪的。
听到这些,我感到十分高兴,也有些意外。以前,我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内科医生,现在看来,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真是“士别二十载,更应刮目看”。
晚上,刘君又叫了几位高中时代的同学和校友,在一起吃饭。他们都比以前老练多了,有的成了百万富翁,有的还做了单位的领导。其中,一位姓孙的同学在上海的一家医药公司任老总多年,现正在读研究生,听他口若悬河地谈起商业、经济管理,真使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天,在离开小城前,我来到刘君工作的医院。在院长办公室,我们谈了一会儿,然后,他又带我参观了病房。这是一家职工医院,坐北朝南,前边是新建的门诊楼,后边是新建的病房楼,宽敞的院子里到处是草坪和鲜花。病房里住满了病人,医生们正在开“晨会”。一切都是那样井井有条,富有朝气。而这一切,又是和我的这位“英明的院长”朋友分不开的。
我深深体会到,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要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界和高度。还有,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只要你努力了、追求了,达到了一种高度,你就不应该遗憾。